i Talk:O2O照搬Uber模式死得快

Uber在香港的合法性存疑,但在全球經營規模,無疑是O2O的成功模式。不少創業者也模仿,搞不同種類O2O,但結果不是捱不住,就是吊鹽水,成功者實在寥寥可數。

所謂Uber模式的O2O近年五花八門,香港最成功例子有GoGoVan;外國有泊車、食物雜貨配送等;內地有保母、做飯及補習等。各樣的O2O服務為令人易明,都走上Uber模式,就是客人用App尋求服務再付款。

該領域去年開始聲勢減退,風險資金漸遠離,是時候見真章。過去半年,外國已有多間規模不小的O2O初創企業倒閉。

並非適用每個行業

Uber模式不是所有O2O學得來。O2O服務核心價值,在於即時配對、被動消費和固定價錢。Uber的成功還加上培養用戶習慣、針對的士行業問題去設計服務等,這不是人人可做到。

以家居維修為例,O2O有助尋找師傅協助維修,但行業本身難以培養用戶經常使用的習慣。有些服務講求服務者手勢,如理髮、美容等,客戶找到好手勢的人,會聯絡及尋求服務,「飛起」中介O2O平台。講求手勢的服務,難以做到Uber的按需方式。

因此,不是盲目追求Uber模式便成功,更不是同一平台換上另一行業就可,O2O其實應具備各行業本身特色。

艾雲 

在財經界打滾多年後,毅然投身資訊科技行業,成為i世代,絕非為趕潮流,而是深信資訊科技對經濟帶來革命性改變,對行業動態、新產品及技術趨勢特別感興趣。

作者:艾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