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地新股市場半開半閉底下,中港炒殼股蔚然成風,A股一殼難求,據稱殼價達十多億元人民幣,這主要是內地股市估值高炒風盛,連數家香港上市公司亦部署買殼回歸。
現時殼股蓬勃皆因市場扭曲的結果,新股IPO審批遲緩導致千家企業上市無門,迫使一些企業「走後門」,有傳中證監對胡亂炒殼看不過眼,相信香港監管當局亦同樣為之頭痛。其實,市場正常供應渠道滿足不到需求才會湧現「黑市」買賣,所以讓IPO早日回復正常化方是治本之道。
中證監昨回應指十分關注異常借殼活動,顯見監管當局擬出手打擊。事實上,「中概股回歸」去年在A股熱炒之時亦曾提升上「國策」層面,在美國上市的中國概念股亦紛紛部署退市。不過,中證監主席經已換人,政策由「鼓勵」變成「不鼓勵」亦不足為奇,但一些正退市的中概股卻被卡在進退不得的尷尬位置。
自去年下半年內地股災後,中證監第一時間停止IPO,即使重開後,新股上市亦僅小貓三數隻,註冊制在兩會期間更「被消失」,企業排隊上市不知要等至何年何月。中證監限制A股貨源主要出自呵護股市之心,但IPO市場時開時閉,有資金需要的企業集資無門,股市何來健康發展?
內地「打新」被股民指為穩賺不賠,不管新股質素好壞,上市首日無不升至四成四上限,然後連續多日漲停板,再炒半新股第二浪,新股即使要花上大筆「灰色費用」亦似乎「超值」。借殼上市雖然無法在一手市場集資,但「炒兩轉」後,高昂的殼價也已本利賺凸,故此好之者仍趨之若鶩。
事實上,無論中國或香港,均希望知名企業客似雲來,但又不能開壞「客大欺店」的先例,造成監管上的矛盾。內地股市的吸引力是估值超高,惟新股「堰塞湖」嚴重。香港股市除具國際聲譽之外,發新股集資容易,漲跌毋須停板,兼可順道走資,炒殼怎不大行其道。
炒殼是高風險的投機行為,一間尚無實質業務的公司憑虛無縹緲前景可升值數以倍計,盲目的投資者容易中伏。然而,限制買殼亦可能窒礙正常的商業行為,讓經營不善的企業退出,讓小股東有機會套現。不過,現時的炒殼活動愈趨偏鋒,有啤殼、有上市只為賣殼、有大折讓配售、有新股東背景不清不楚……若不整理,歪風將變本加厲,但如何避免一刀切將考驗監管當局智慧,若能有秩序排洪,炒殼之風自會收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