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論滬港:活化A股減宏觀風險

筆者對A股一直存有「政策性」樂觀的心態,因為筆者知道內地太需要強大的股市,一個可允許企業融資的股本集資平台。兩會後,需求更為突出!

總理李克強在早前的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時明確提出,要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降低社會融資成本,讓更多的金融活水流向實體經濟。而「十三五」規劃更是希望通過資本市場發展,能夠有更多的資金進行股權投資,減少企業對借貸槓桿的依賴性。

的確,目前內地直接融資佔比較低。根據人民銀行的數據,內地非金融企業境內債券和股票在去年合計融資3.7萬億元人民幣,僅佔社會融資規模增量比重24%。

內地借貸槓桿偏高

參考《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2015》顯示,中國全社會總槓桿率更呈現猛升的情況。截至一四年末,非金融企業的債務餘額約為95萬億元人民幣,非金融企業槓桿率由○八年的98%,提升到一四年的149.1%,大升51%以上。而非金融企業負債佔GDP比重則從○七年的195%,上升到一四年的317%,上升122個百分點。

非常明顯,內地資本市場的融資分流功能未能發揮。內地整體經濟的槓桿率偏高,國家希望透過資本市場的發展,減少企業過分依賴借貸槓桿。

內地的國情特殊,內地企業過於依賴銀行,若企業出事,銀行自然同步會出現問題。不少內銀也是國有的,和國家緊密相連。當內地的金融市場(特別是銀行業)出現問題,國家的財政將會迅速及直接受到影響,形成宏觀風險。

故此,國家必須加快發展資本市場,讓國民儲蓄進入股本市場,降低債務佔GDP的比重。不過,A股表現欠佳,國家領導人也理解大家對股市波動的擔憂。中央政府必須消滅系統性風險,防止經濟出現大問題。過去一年,中央加強一系列改革管理、規範誠信等工作,內地監管部門亦正加強監管,以穩定市場的信心。

其後就要豐富融資管道,以目前內地的金融業規模,依然沒法提供全面的多層次金融服務,未能滿足經濟發展對金融服務的需求,所以國家必須豐富金融機構體系,讓更多的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與此同時,A股作為內地市場的融資旗艦,更是必需振興,不容有失。

資深投資銀行家暨中國人民大學講座教授 溫天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