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治亂市用「異」藥

金融海嘯後,環球決策者各出奇謀,除了用盡傳統貨幣及財政政策工具,種種非常規措施亦陸續登場。每當非常規工具出台,市場初期反應多數是負面,例如近日備受非議的負利率。任何政策工具都不可能完美,而現時環球經濟顯然需要更多的刺激措施。

針對結構性問題

經濟盛衰不斷循環。傳統凱恩斯學派認為人性潛藏動物本能,如在經濟轉弱時容易過度悲觀,減少消費及投資,導致衰退自我應驗。因此政府應積極介入,以財政及貨幣政策等周期性措施刺激需求、穩住經濟。

各學派對政府應否介入大相逕庭,即使按凱恩斯的理論,刺激需求亦只會帶來短暫好處。如無法提升供給側,長期來說,實體經濟便會打回原形。特別是結構性的經濟問題,周期性政策工具的效果更成疑。

非常規措施應對

那麼周期性工具真的一無是處?深層次的經濟結構問題,當然無法以周期性工具解決,但透過刺激需求,能減低衰退的負面影響,亦能以時間換空間,讓各項結構改革有充裕時間醞釀和推行。美國逃離○八年金融海嘯谷底便是成功例子。除了傳統的減稅、增加政府開支等財政政策,聯儲局多個舉措更是把教科書改寫。

當時美國樓市泡沫爆破,銀行之間因擔心交易對手持有次按有毒資產,於是拒絕放貸,導致環球信貸緊縮。以往透過減息降低資金成本、以公開市場操作為銀行體系提供流動性毫無作用。聯儲局於是採取非常規貨幣政策工具,如零息政策、量化寬鬆、扭曲操作等。市場起初接近一面倒認為此政策弊多於利,結果央行水浸銀行,成功引導市場回復生氣。

自一四年歐元區實施負利率後,信貸市場得到明顯改善。但近日日本央行倣效歐洲實施負利率,市場反應卻普遍負面,主要看淡意見認為在貸款需求疲弱下,進一步降低資金成本並無作用;負利率亦會令銀行息差收窄、影響盈利,銀行股下挫將不利股市;從零息步向負息政策反映當局政策手段枯竭,反過來令市場對央行失去信心。上述論點似曾相識,一如當年聯儲局推出量寬時。

所謂「是藥三分毒」,任何政策工具都不可能完美,亦有一定副作用。自由市場也有局限,如決策者任由市場自行調節,負面影響或更嚴重。量寬令流動性解封,對美國走出谷底功不可沒,但導致資產價格扭曲、貧富懸殊加劇等問題,所以當美國復甦勢頭明朗,就停止這非常手段。

央行需聯手救市

內地剛公布提高廣義貨幣供應目標,以及增加5,600億元人民幣赤字預算,都是非常時期的非常手段,以換取時間去進行供給側結構改革。在現時環球低通脹、甚至通縮的陰霾下,各國有需要聯手推出更多非常規刺激措施,對應經濟下行風險。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講師葉德生參與本文)

莊太量

中文大學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及南京大學思源講座教授,著有《人生煉金術的7大抉擇》一書及300餘篇論文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以及中港報章,並曾任中央政策組非全職顧問,現為標準工時委員會,交通諮詢委員會和土地及建設諮詢委員會委員。

作者:莊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