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幣走貶似共識 閃跌驚嚇莫再現

人民幣近期重拾貶勢,再度引起市場揣測人行的政策方向,人民幣入籃後已進入「後SDR時期」,容忍漸進式貶值其實不出事前預計。

以人民幣「往績」而言,匯率走勢不會單向下浮,但現實上人民幣需要適度貶值去挽救經濟,人行政策變得舉足輕重,可以是新興市場的定海神針,亦可能是觸發貨幣戰的導火線。

入籃前和入籃後,人民幣又換上另一個臉孔;在外資看淡中國明年經濟的前提下,只要人行撒手不管,人民幣下跌是地心吸力使然,投資者押注人民幣貶值重新抬頭。

下星期市場再添新變數,聯儲局事先張揚加息,人民幣主動有秩序地貶值,勝過被動性閃崩。不過,美元反而偏軟,新興市場貨幣也跟跌,歐元通過量寬望跌卻不跌,貨幣各行其是,背後的博弈如棋局錯綜複雜。

從來,各國央行調控經濟不出利率和匯率兩種手段,中國再多一個存準率成「三率」,但作用已是次要。中美息差再擴闊的空間有限,否則觸發資金加速外流,因此最大的選項還在「匯率」,如何能在維繫市場信心、刺激經濟及國際收支等三方面取得平衡,絕對考驗人行的功夫。

人行過往「干預」匯率很容易,只要每日開出的中間價不太偏離,頂多在百分之二波幅間浮動。可是在「後SDR時代」,「減少干項」就如縛起單手走獨木橋,把關重任交給中資銀行,惟愈開放和愈市場化意味再難從心所欲。

外匯局繼八月之後,再表示人民幣不存在長期大幅貶值的基礎;事隔四個月後,市場對同一訊息有不同感受;說甚麼並不重要,實際表現才是明證。年初至今,人民幣兌美元僅貶值百分之三點六,相對其他亞洲貨幣普遍雙位數的跌幅,「大幅」兩字雖然談不上,但對一些在內地經商的企業而言卻是存亡大事。

八月「快貶」碰了一鼻子灰,如今再來「慢貶」,有一試市場反應之意。人民幣走向國際化如同摸着石頭過河,甚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讓入籃延至明年十月方正式實施,各國央行更不急於納入為儲備貨幣。人行維持匯率堅挺的意願下降,可能是順坡下驢,十一月份外匯儲備再度急速下降,儘管底子夠厚,但如果每月流走數以百億計美元亦會吃不消。

人行要在兩難局面中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無論是階梯式或漸進式的貶值,莫再像八月般打碎市場一地眼鏡,引發新一輪骨牌效應動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