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十月份,中國公布的經濟數據持續不振,令不少分析又再聚焦中國末季是否會推出宏調措施,刺激內需,穩定經濟增長。
最新公布的九月財新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和服務業PMI再次回落,其中財新中國製造業PMI錄47.2,較八月降0.1個百分點,再創近年新低;服務業PMI雖停留在擴張區間,但也由八月的51.5放緩至50.5。再看分項指標,製造業PMI中,產出指數、新訂單指數等均出現下滑,中國經濟增長在下半年續放緩機會高。
筆者多次指,藉着宏調刺激內需,只能推動經濟短期增長,若中央確認短期經濟增長向下調整勢頭不變,更應把政策焦點轉向長期經濟增長。長期經濟增長有賴提升資本、勞動力及天然資源生產力,提升這些生產要素的生產力,需要一個有效率的金融市場分配市場的可借貸資金(Loanable Fund)到一些能提升生產力的項目(如科研、教育及醫療等項目),金融市場不應單單成為中央短期宏調或刺激經濟的渠道。如要建立有效的金融市場,中央要確立真正的市場化改革,讓銀行和金融機構基於市場及回報作考慮,而非取決於地方和中央的政策考慮。
中央一直不肯徹底推行金融體系市場化,或多或少因擔心市場化會削弱宏調力量,這種顧慮實有點杞人憂天。中國今天的宏調工具已非常成熟,絕對可透過調整利率、存準率和公開市場操作(即買賣政府債券),對宏觀經濟作調控。美國的金融市場是全球最自由和市場化的,但聯儲局仍保持強而有力的宏調能力,○八年聯儲局多次量寬就是最好實證,其他成熟的金融市場亦反映市場化與宏調可共存。
要提升生產要素的生產力,除金融市場化外,更要全面改革國企。綜觀過往十年的國企改革,中央只提出基本和方向性原則,具體改革和操作細節仍留在國企管理層手中,這些管理層亦是國企壟斷地位的最大得益者,要既得利益者對自己利益架構進行改革是極困難。
先前中央提出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下稱混改),讓民營資本或外資股權(市場資本)所佔比例有所擴大,但若國家控股地位一如以往不變,市場資本根本不能發揮以市場考慮作出有效率決策的作用,中國的國企改革比其他方面經濟改革(如農業、外貿)來得慢,主要由於國企高層的既得利益,要加快改革就不能再談改革大原則和指導方向,而要定出具體方案衝破以上討論的關鍵問題,否則會如過往十年,國企改革成果難以寸進。
只要金融體系市場化能與國企混改互相配合,市場資金便能流向有真正有盈利和效率的企業,混改企業亦有動機提高效率和盈利,吸引市場資金流入,這樣透過市場化和制度改革帶來的效益,絕對不下於再向國企投入大量資金的效果。這些改革措施發揮作用固然需時,但改革再推遲,只會令中國經濟中長線增長再滯後。
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包括中國經濟政策及發展。
作者:鄺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