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末期間,中國人民銀行宣布擴大「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試點,樂觀的論點忽然湧至,業內許多朋友預言試點計劃將釋放約7萬億元人民幣信貸資金。於是,即時有人說,這是「七萬億強刺激救市」。不過,筆者不認為這是救市,亦不是量寬,更加不是要去處理壞帳問題。
究竟甚麼是「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試點?此項試點乃指內地銀行將達標企業的全部信貸資產打包,建立質押品資產池,向人行預先申請備案,人民銀行從銀行備案的信貸資產池中選擇適當的信貸資產,按照一定比例折扣後用於質押,然後給銀行發放再貸款資金。
聽上去的確會增加市場的流動性,不過,若仔細分析,大家就會發現實情並非如此這麼簡單:首先,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的主動權是在內地商業銀行手中,並非人行。目前,內地遇到的核心問題是有效信貸需求疲弱,銀行可貸資金並非不足。
以美國以往的量寬措施為例,聯儲局是直接購買商業銀行表內的相關次按資產、緩釋銀行面對的毒資產壓力。而在中國是次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試點當中,乃由商業銀行主動以信貸資產向人行質押以獲取資金,兩者的主導關係完全相反,故此是項試點根本不是量寬。
最後,在試點計劃中,可供質押的信貸資產為優質資產,非不良貸款,試點計劃並非着意去解決銀行呆壞帳問題。參考去年資料,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在山東和廣東試點,山東發放9單貸款,廣東則只發放3單。
那麼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作用何在?筆者認為計劃在於建立中長期的機制,完全符合中央政府「盤活存量」的思路,具備若干創新性。盤活銀行的信貸資產有助內銀增強信貸能力,對實體經濟肯定是有好處的。
中央政府在未來若加強財政刺激,內銀屆時定必面對潛在的額度壓力,目前率先進行制度性鬆綁,也是及時之舉。從制度的設計角度而言,目的主要是為了提高銀行的信貸能力,在未來引導其擴大至「三農」領域、小微企業的信貸投放,務求降低社會融資成本,支撑實體經濟。
無可置疑,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計劃明顯刺激了A股的短線表現,不過持續力估計相對有限,作為中長期制度性改革措施,實在不應該被誤讀為「七萬億救市」。
資深投資銀行家暨中國人民大學講座教授 溫天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