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股災後推出的救市措施,一直被批評為眼高手低、監管落後之作,而且愈救愈亂兼且愈幫愈忙,後遺症正陸續顯現。內地股指期貨將於本星期五結算,這兩天A股再度急跌,甚少獲國家隊撐場的深圳股市尤其是創業板跌得特別急,難道真的是「現眼報」!恐怕又會成為另一個國際笑話。
監管機構為跌市捉黑手,已變得有點歇斯底里。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早前使出三道金牌,嚴打股指期貨「異常交易」,使全球最活躍的期指市場,交易量跌至冰點,市場發展一下子回到石器時代。長此下去只怕最終托市不成,股市參與者亦意興闌珊。
本月初,中金所頒布三項措施,包括限制期貨日內開倉數目,提高保證金及手續費等,說穿了,要驅逐惡意做淡的基金大戶離場,同時也大幅提高普羅股民參與期貨活動的成本。結果原本每日交投超過兩百多萬手的滬深三百指數期貨,瞬間門前冷清,交投跌到每日萬多手。在舊單可平,新單難開的限制下,曾是中國期貨業最大收入來源的股指期貨交易,猶如拉閘關門。
眼前A股並無因為打擊異常交易而回升,反之,期貨開倉諸多限制,使無法即時拆倉的基金,惟有選擇遠征新加坡的場外期指,付上昂貴交易成本及承受匯率風險,維持有限度對沖,讓內地的期指生意肥水流向別人田。不過,影響最深還是一眾對沖基金,本來以長短倉套戥,從價差中圖利,新措施下形同被斷雙臂,無新倉可開只能選擇沽掉手上現貨,離場免戰。近日所見股指期貨結算前夕,本已趨向穩定的A股,再添沽壓直指三千點關口。
股指期貨為本的衍生工具市場,在近年的金融危機中,經常被視為冧市元兇,卻從未被發展成熟的西方金融市場否定其存在價值。歷史證明,期貨對資本市場的風險管理,擔當不可或缺的功能,也是一個金融市場競爭力的根本。
市場上好淡博弈僅屬表面,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機構投資者可以藉期貨空倉為現貨套戥,在股市急跌下不需加入拋售股票行列,於非常時期有穩定市場的作用。再者,在逆轉市況中,回補空倉往往能發揮牽動現貨市場快速回升的效果。現在為了救市硬要把股指期貨妖魔化,處處設限的後果適得其反,若不及早收手撥亂反正,長遠難免傷害到中國金融市場的價值,與吸引外資參與來提升中國股市的國際地位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