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盈擴大屬假象 內需轉弱更兇險

中國上月貿易順差擴大,單看淨出口金額,理應對經濟有支持,實質卻是憂多於喜。雖然中國上月出口尚算持平,但進口明顯放緩,反映內部需求顯著轉弱,形勢險峻。

近期人民幣貶值對外貿的影響料最快下月才會全面反映,貶值雖可刺激出口,卻同時冷卻進口,由進口倒退所帶動的實質是「惡性」貿易順差,並不值得高興。

中國次季出口回暖,但情況未許樂觀,上月出口按年跌約百分之六,較七月跌幅明顯收窄,說是復甦言之尚早。值得留意的是上月進口按年跌達一成四,遠較七月為差,按月比較也顯著惡化。從中可見,貿易順差擴闊並非由出口增長帶動,而是由進口大跌所造成,進一步反映內需疲弱,所以被形為「惡性」。

人民幣於八月上旬小幅貶值,人行否認此舉是為刺激出口。的確,若要挽救嚴峻的出口表現,區區貶值幾個百分點難起作用,而且人民幣貶值令進口貨價提高,進一步壓抑進口需求,出口表現只要不過不失,便可輕易錄得可觀的貿盈。由於貿盈會增加外匯儲備,或有助抵銷貶值導致儲備「縮水」的部分影響,惟貶值對外貿的實質影響,要到末季才有分曉。

藉進口收縮提振貿盈,無疑是消極的,不如寄望貿易夥伴經濟有起色,利好作用更大。綜觀八月份,中國三大主要貿易夥伴,除對歐盟出口倒退百分之五,美國及東盟同樣增長近百分之六。雖然歐盟為中國最大貿易夥伴,單以出口值計,中國對美國的出口更多,若美經濟確認復甦,可抵銷歐洲需求持續疲弱的影響。不過,由於中國對多國出口均倒退,單靠美國恐怕獨力難支。

匯率固然影響外貿表現,亦有必要檢討出口競爭力。近年中國製造業成本水漲船高,世界工廠優勢漸失,工資及其他生產成本「拋離」東南亞及南美地區,甚或逼近美國,最近便有中國紗廠落戶美國。企業在設廠選址上各有考慮,但外國政府若對個別行業或海外企業,推行優惠政策鼓勵產業回流,「中國製造」恐更無優勢。

中國長期出現「雙順差」,為何經濟並非歌舞昇平?今年首八個月貿易順差擴大八成,加上貿盈應對貨幣造成升值壓力,與中國當前面對經濟下行及人民幣貶值預期,明顯不匹配。顯然,中國貿易順差擴闊僅屬「假象」,並不反映出口復甦,反而顯示內需積弱,即出口及消費均不能拉動內地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