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鼓吹創業 托經濟再玩火

內地上半年經濟增長順利「保七」,還未及高興,已要惆悵下半年如何保增長,一場股災令一些曾吹得火熱的振興經濟政策,好像以股市創富、國企混改、互聯網+等都已被打亂,必須諗新招托經濟。

從中央領導人在股災後的重要講話中,可發現托振經濟的重任已落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自然是下半年穩增長的重頭戲。不過,創業讓人有憧憬,創新帶來改變,本應對經濟有利,最怕一擁而上,落得像股市狂牛悲劇收場。

下半年穩增長須另謀對策,迫切性顯而易見。第二季經濟能保持百分之七增長,股市狂牛要記一功,有研究指如剔除證券業的貢獻,增長可能只得百分之六。現在股市不但難再為經濟給力,還會令第三及第四季增長減慢;一直被寄望可給經濟紅利的國企改革,也因為救市「國進民退」而拖慢進度;至於被視股災元兇的網上配資,亦難免令互聯網+蒙污。

內地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並無不好,視之為穩增長的萬應靈丹便很有問題,全情寄望小本創業的小微企就更危險。創業不能只靠叫口號,亦非人人有做企業家的本事,所以成功率極低,有八九成創業者以失敗告終不足為奇,能夠生存下來的,亦要很長時間才能成長為支持經濟的大企業;一早夭折的,對穩增長更可能是阻力。

至於萬眾創新相信仍離不開互聯網+,因為這概念本錢多或少都可以玩。不過,在那些被互聯網顛覆的產業所見,改變主要體現在產業的運作模式,並非創造前所未見的新產品或產業,新模式的得代表舊模式的失,對經濟增長的淨貢獻非想像中大。

當互聯網+接上傳統製造業,投資效率加快,有產品製成就能帶動經濟增長,加劇產能過剩則屬後話;若是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較少,單靠服務需求,對增長的貢獻不及製造業,效果非立竿見影。

不過,更大問題還在於各地為追逐數量指標,只怕創業創新就如過往很多新興產業一樣,一熱就上、一上就亂。現在不少地方政府出台的配套措施,離不開貸款補貼、稅項減免、簡化商業登記等,大體上以新設企業數目為成效指標,不在乎有多少創新企業能生存下來,結果恐怕是大眾創業變失業。這並非危言聳聽,股市瘋牛的下場正是前車之鑑,創業創新切勿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