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谷經濟保七 切忌藥石亂投

中國最新公布的第二季GDP,按年增長百分之七,除高於預期的百分之六點八之外,更令中國在GDP「保七」大戰中小勝一仗。

惟喜出望外的經濟數據未為A股沖喜,始終市場對經濟數據是否存在「水分」有疑問,其次是在中央多項措施力谷下,上半年才勉強「保七」,經濟下行壓力未減,中央繼續出招事在必行,但連環發功力保經濟增長,會否再引發類似之前的股市泡沫,實在令市場憂慮。

由於內外需求疲弱、工業持續低迷、投資增長乏力,市場普遍預期中國第二季經濟增長勢必跌破百分之七,甚至低至百分之六點八,幸最終力保增長百分之七,與第一季持平,結果上半年成功完成「保七」任務。事有湊巧,外國媒體昨日刊文,質疑內地經濟數據有「水分」,認為中國的GDP平減指數沒有扣除進口價格變化,導致去年GDP增速被高估一至兩個百分點,對此統計局毅然否認。

雖然經濟數據優於預期,A股卻未正面回應,除了對數據的準確性有疑問,同時也反映市場對下半年經濟前景的憂慮。從官方的經濟數據來看,第二季GDP環比增長百分之一點七,回升的主要動力來自第三產業增長,從第一季的百分之七點九大幅回升至上季的百分之八點四。

第三產業概括來說就是服務業,這不禁令人聯想到是中央力谷股市,資金進入股市支持實體經濟所帶來的「成果」,金融等服務業收入增加,同時在財富效應下亦令房地產銷售回暖。

可惜股市在六月下旬見頂回落,七月上旬更爆發「股災」。在中央力撐下,股市跌勢雖已喘定,但元氣已大傷,股民身家大蒸發,更要各路資金「班師回朝」救市。中央當初希望企業藉資本市場解決資金緊絀的問題,如意算盤最終打不響,更令大市成交萎縮、IPO叫停,企業未能透過資本市場融資,反而要撲水托市,股市拉動GDP的力量,下半年料會大大減弱。

在實體經濟持續疲弱下,增加基建投資被視為中央穩經濟的最後撒手鐧,財政部正部署推出第三批規模達一萬億元人民幣的地方債置換,與此同時人行亦取消境外央行等金融機構投資中國債市的額度限制,明顯想為債市開綠燈,希望地方和企業能透過發債解決資金問題。現在從股市轉向債市來搵錢托經濟,若操之過急,恐怕會引發另一場危機,催谷債市時必須以此為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