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經濟新平庸之困

「新平庸」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在一四年十月提出的,主要是指由於投資不足、低信心、低增長、低通脹所造成的經濟惡性循環,使經濟增長持續低於長期平均值,就業疲弱不振,她把這現象稱為新平庸。當前世界各國不得不為擺脫新平庸而出台各種政策,但除美國之外,其他效果都不佳。

幣策過度寬鬆自作孽

目前的新平庸主要起因於○八年的金融海嘯,主因是各國競相推出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競相進行信貸過度擴張。嘯後,各國為救經濟,都採取了信貸過度擴張政策,向市場注入大量流動性,把正常的市場利率推低到極端的水準,本來是希望藉此降低市場的融資成本,鼓勵企業利用低成本的資金增加投資,從而創造就業機會。然而除美國之外,信用過度擴張的貨幣政策並沒有讓這些國家經濟走出困境,反之不少國家所面臨的困難與問題更大,陷入新平庸的困境。

這種新平庸困境主要表現為以下三方面。一是○八年美國金融海嘯以來,全球總債務增幅竟然比金融海嘯前7年全球經濟欣欣向榮時期增長更快。比如,在金融海嘯之後,全球22個發達經濟體的債務均出現爆炸性增長,債務增幅一般達到GDP的50%以上;中國的債務從○七年以來更是爆炸式增長達3倍以上,新興國家是這股債務快速上升的主體。

資產起泡沫釀新危機

各國的債務快速上漲,大量的流動性從銀行體系流出,並沒有進入實體經濟,而是以各種方式推高各種資產價格。以信貸過度擴張來讓負債水準高企,無論是政府持有債務還是企業及個人持有債務,都會拖累經濟增長並增加金融危機之風險,進而可能導致經濟陷入嚴重衰退與危機。

而當這種信用過度增長超過了服務於實體經濟的臨界點時,債務的利率負擔就會把收入增長吃掉,企業及個人償還能力就會出現問題,就算央行把利率降到零也起不了甚麼作用,大型的「去槓桿化」就會發生或金融危機就會爆發,一場新的金融危機不可避免。

二是新平庸現象造成勞動報酬佔GDP的比重全面下降。從相關的資料來看,台灣、日本、南韓、美國和德國的勞動者報酬佔GDP的比重,從九一年時分別是51.6%、52.3%、46.1%、55.9%、53.7%,至一三年時分別是44.7%、51.9%、43.4%、52.8%、49.6%。勞動者的實質性薪酬增長有限或停滯,可支配收入增長緩慢,使得實際消費力不足,是經濟增長動力不足的根本原因。

社會財富趨向兩極化

三是金融海嘯之後社會財富分配出現嚴重兩極分化。比如美國在這個期間,貧富差距達到空前的程度。美國加州大學的研究指出,一二年全美頂尖1%高收入組別的收入激增19.6%,而其他99%的收入增幅只是1%,其他國家的情況也是如此。譬如一四年七月北京大學發布的《中國民生發展報告2014》指出,中國頂端1%的家庭佔全國三分之一以上的財富,而底層25%的家庭卻僅佔全國1%的財富。社會財富嚴重分配不公,同樣是影響居民消費不足的重要原因。

金融海嘯已經過了7年,各國政府都在採取信貸過度擴張的方式救經濟,不僅沒有讓經濟走出當前的困境(除美國外),反之造成了經濟增長中嚴重的後遺症。

易憲容

當代內地著名經濟學者,原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發展室主任,○七年辭去職位,目前在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擔任研究員工作,以敢言著稱,有「房地產平民代言人」的稱號。易氏擁有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學博士學位。

作者:易憲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