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盛極而衰 骨牌效應漸現

本港一月零售銷售挫近一成五,直逼沙士期間的單月跌幅,多家零售商近日更透露差強人意的農曆新年銷售數字,尤以倚賴內地客的商戶首當其衝,有連鎖珠寶店同店銷售倒退兩成,預示二月份表現並不看好,全年消費市道更不容樂觀,難怪旺區空置商舖湧現。本地零售業經歷黃金十年,現在無疑正處於臨界點。

自○三年中央對港實施個人遊以來,訪港內地旅客人次增幅逾五倍,購物開支雖未至於撐起半邊天,但仍佔本地零售銷售貨額約三分之一。隨着內地旅客減少在港購買奢侈品及縮短留港時間,改為轉戰受惠貨幣貶值的歐洲及日本購物,加上收緊「一簽多行」的意見不絕,更添行業變數。因此,商戶在考慮擴充業務時已更為謹慎,預告年內收縮投資或結束部分零售點的更大有人在。

本地零售及旅遊業逾十年來的繁榮,很大程度拜內地旅客所賜。旅遊業在香港四大支柱行業中,在本地生產總值中的佔比最小,僅約百分之五,不及貿易及物流、金融服務、專業及工商業支援服務對經濟的貢獻。不過,在○二至一二年間,旅遊業實質增長高達一點六倍,大幅跑贏其他支柱,加上旅遊相關服務從業員多屬低技術勞工,為零售、酒店及飲食創造大量就業,從最新零售銷售數據可以想像,多個行業將連環受拖累。

另一方面,港人本身也是零售業的重要消費動力,當內地訪港旅客的購買力下降,更加要靠港人的內部消費來支撐,政府在預算案中「派糖」逾三百億元,對象側重中產,看來是想透過中產來振興零售消費,甚至推高經濟增長一個百分點。不過,若年內樓市及股市「不爭氣」,財富效應消退,再遇上按揭息率及供樓負擔增加,屆時恐怕又會拖累消費意欲。

在零售業的黃金十年後期,舖租頻錄天價成交,即使消費市道已呈疲態,大部分業主仍未願意劈租招客,連鎖服裝店亦難頂旺區貴租,只好棄守盈利能力低的分店,未來或成行業趨勢。其實,銅鑼灣等旅遊區一線舖位早已出現承接力不足,空置商舖數目未來會有增加之虞,從投資角度看,繼倚重內地旅客的消費股當災之後,收租股也勢受波及。

零售面臨寒冬,且愈來愈受政策主導,前景更添不明朗。對於外圍經濟及美息走勢,香港鞭長莫及,但內需轉弱及商舖資產泡沫一戳即破,後果肯定更加直接,經濟內憂隨時大於外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