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一直都認為內地對銀行業監管比歐美優勝。例子之一就是貸存比率(Loan to Deposit Ratio)。
內地銀監會限制銀行貸存比率不能超過75%,這比其他沒明文限制的國家優勝。以美國合眾銀行(U.S. Bancorp)為例,一四年第二季的貸存比率為91.7%,且該銀行貸存比率長期高於90%。貸存比率也可控制信貸供應。不過近年內銀拓展非傳統存貸途徑,削弱了貸存比率限制的效果。
另一例子是銀行資本的含金量。例如花旗銀行一三年資本比率,一級資本比率(Tier 1 capital ratio)和普通股權一級資本比率(Common Equity Tier 1 capital ratio)分別是13.7%和12.6%。又看建行(00939)一三年資本比率,一級資本比率和普通股權一級資本比率均為10.75%。普通股權一級資本即從一級資本扣除非普通股資本,如優先股資本。如果某間銀行的一級資本和普通股權一級資本不同,即當中有水分。
內銀金融創新較歐美落後向來為人詬病,但於金融海嘯後審視,看來保守反而佔優。
普通股權資本是銀行真正股本,當銀行財產有損失,首先要從普通股權資本中扣除。優先股嚴格來講,是銀行的債務。事實上,優先股的「優先」是指當銀行清算時,剩餘財產分配的權利優先於普通股。如果銀行的一級資本包含愈多優先股,或予普通股股東資產充足的錯覺,倘有資產損失才驚覺是場噩夢。
不過近年內地監管當局的一些措施,筆者認為是一種倒退,包括容許內地商業銀行發行優先股補充一級資本;放寬貸存比率計算口徑;容許非銀行金融機構同業存款與同業借款納入貸存比率,但毋須繳付存款準備金等。
有「散戶Blog王」之稱的市場先生,對國際及內地金融股有精闢獨到的研究,亦為金融股的忠實支持者。市場先生深信價值投資可達至財務自由,追隨巴菲特、格雷厄姆等大師的投資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