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銀根耍花招 反惹猜測添亂

中國央行貨幣政策進入新常態,更多元化。近年人民銀行經常動用短期定向工具,例如常備借貸便利(SLF)、中期借貸便利(MLF)及抵押補充貸款(PSL)等政策工具釋放流動性,單是透過SLF及MLF,由去年至今在市場已釋放過萬億元資金,顯示人行不再以降息、降準為主要工具,似有意打消市場憧憬會大規模釋放流動性的幻想,但效果卻可能適得其反。

人行日前擴大存款統計範圍,變相降準。滙豐的報告指,今次行動將部分同業存款納入存貸比,適用的存款準備金率暫定為零,理論上政策將允許銀行額外放貸五點五萬億元人民幣,相當於將存款準備金率調低一百六十個基點。但由於仍有其他限制,因此政策對信貸擴張的效用可能較低。滙豐相信隨着低通脹壓力上升,加上外匯資金流入放緩,人行明年仍會進一步降準及減息。

事實上,人行近年推出太多短期政策工具,令市場眼花繚亂,倒不如一次過減息、降準等正規化行為,更能令市場意識到中央意圖,更容易理順市場,亦可免卻大行經濟學家批評,指人行近年透過多項政策工具調控市場的透明度低,政策倒退。

自二○一三年人行推出SLF向股份制銀行投放資金後,市場一般相信中央會進一步針對性放寬銀根。直至今年十月,內地多項數據顯示經濟持續向下,市場再次憧憬中央有機會降準及減息,但人行最終卻推出MLF,為期三個月,到期日可重新約定利率並展期。而MLF更要求各銀行投放三農和小微貸款,人行放水目的是希望推動貸款回升,並向三農和小微貸款傾斜。

人行近兩年透過短期貨幣工具調節流動性,影響利率,確實令同業拆借加速擴張及改善錯配,但人行的新常態不可能解決中國經濟結構難題,中小企仍然面對借貸難、融資難的困境。

市場認為,由SLF向MLF轉變,標誌着人行貨幣政策正從數量型為主,轉向價格型為主,單是九月及十月人行透過MLF在市場釋放逾七千億元。無論是SLF工具,還是PSL工具,都可以有效引導抵押物價格,由於中國金融市場以抵押貸款為主,也就設定了抵押貸款利率的下限,成為抵押貸款最低利率的指標。

雖然人行可以調控商銀及影響拆借利率,但無法左右微觀市場,「定向放水」欠缺效用,加上近期宏觀經濟指標超預期放緩,部分關鍵指標甚至持續惡化,要求降息降準的呼聲更甚囂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