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銀盈利增長乏力成「新常態」。有內銀分析師指出,內銀要追近國際銀行的較高非利息收入比例和增長,只有憧憬人民幣國際化後,增加外匯買賣和債券交易收入所帶動。有銀行家又認為,若人民幣國際化步伐放緩,不論是內銀或外資行的盈利增長均會帶來負面影響。
中銀監近年加強規管內銀徵收手續費定價及標準,今年更趨嚴格令大型銀行受創最深,第三季工行(01398)、建行(00939)及農行(01288)的淨手續費及佣金收入,分別按年跌1.7%、3.8%及8.1%,中行(03988)期內僅微升0.2%,相比中型銀行普遍逾三成增長明顯遜色。
內銀分析師預期,中銀監明年若再收緊手續費規管政策,料力度會稍弱,相信內銀會可重拾非利息收入的增長動力,但內銀長遠而言仍受制於人民幣兌換限制其業務發展,令非利息收入佔比徘徊在約兩成水平,與滙控(00005)等大型國際銀行由非利息收入佔經營收入逾四成有很大差距。
他續稱,內銀未來的非利息收入及佔比增長,將依靠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和資本帳開放後,內銀可自由外匯兌換和環球債券交易,從中賺匯率及孳息率差價,及提供更多跨境匯款服務,現時內銀仍未充分發展兌換及匯款業務,實際上是銀行本業及主要收入之一。
有銀行界人士稱,若人民幣國際化步伐放緩,不論內銀或外資行的盈利增長均會帶來負面影響,然而,內銀擁有較高的政策性優勢,在國際化進程中,發展商機均較其他銀行多,其增長憧憬常受到人民幣國際化步伐所左右。
恒生(00011)經濟研究及人民幣業務發展部主管顏劍文認為,人民幣國際化和開放資本帳,不論中外銀行都會受惠,是市場共識,內銀的盈利動力亦會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所影響,此外,香港銀行採用「金融超市」的混業經營模式,亦是收入結構較平衡的原因之一,許多銀行同時擁有證券及保險牌照,與內銀單一的經營模式明顯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