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繼續微刺激

在中國第二季國內生產總值(GDP)公布前,市場關注之前兩季「微刺激」是否奏效。

當時的方案主要集中增加基礎建設和保障性住房的投入,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由五月的17%上升至六月的17.6%;製造業投資增長由五月的11.9%提升至六月的16.5%;鐵路投資增長由五月的7.5%急升至六月的32%。

上半年的「微刺激」最終達至第二季GDP增長7.5%,比第一季「微反彈」0.1個百分點。可是,這0.1個百分點的「微反彈」絕不能讓中央官員舒一口氣。

效果短暫非全面

首先,除了中央刻意增加投入的環節外,其他主要驅動經濟增長的動力依然尚欠理想,以房地產投資為例,六月增長12.5%,放緩至七月的11.9%。整體製造業的投資增長亦由六月的16.5%,再度下滑至七月的13.8%,這反映「微刺激」的效果短暫和非全面。

此外,細閱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自一二年中至今一路低於GDP增長,意味GDP增長未能有效提升居民的收入和購買力,對透過內需支撑下半年增長並不樂觀。

再從外圍經濟分析亦看不到明顯的正面因素。美國雖有復甦,但歐元區和日本經濟未見起色。中國六月的出口雖微升0.2個百分點至7.2%,仍未達全年7.5%的增長目標。

基於以上觀察,中央很大機會透過「定向調控」持續上半年的「微刺激」,以確保全年GDP增長不會大幅度低於7.5%。

中央的態度反映,雖然領導層多次表明可接受較慢增長,但實際上中央對增長減慢帶來的就業和消費壓力,擔憂依然揮之不去,要擺脫既有增長思維模式談何容易。

其實中央不必過慮,現時珠三角和長三角一帶勞動力需求穩定,個別地區更面對勞動力短缺,經濟增長就算放緩至7.2至7.3%之間,對勞動力市場的衝擊相當有限。

再培訓升級轉型

假若失業率稍微上升,政府應掌握這個機會資助失業勞工接受再培訓,提升勞動生產力,讓他們能轉投較高增值的行業。利用增長減速的機會,增強中國的人力資源投資,提升長遠的增長動力,比起持續利用高投資維持高增長的模式更為理想。

鄺志良

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包括中國經濟政策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