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薪為勢所迫 央企改革路遙

中央管理企業的負責人要減薪,從一則市場消息,到中央極高層審議拍板,速度確實相當之快。近日市場更流傳將在金融央企率先推行,並由建行打頭陣分級削薪。昨天剛好是建行的業績記者會,雖然管理層表示對減薪不知情,但在言談之間,並沒有否定存在相關安排,而且按照其他內銀高管之前的說法,企業高管減薪並且由內銀帶頭,已是如箭在弦。

一眾內銀剛公布的中期業績普遍出現資產質素轉壞,不良貸款雙升,本來已令市場增加了戒心,現在又傳出面臨減薪,恐怕會令投資者更感不安,擔心會挫傷員工士氣,繼而影響經營。這並非杞人憂天,因為市場流傳的不同減薪版本中,受牽連的不止高管,銀行員工被形容為人心惶惶。看來內銀股除了要受壞帳包袱拖累之外,現在又多一重由政策而來的新風險。

央企高管減薪的政策,動機可從兩個層面來看待。首先是社會層面,因為國企高管多數同時是高官,一些內銀董事長官拜副部級,任滿調職升做部長,過去十分普遍。由於既享受與官職相配的行政待遇,又可收取企業的市場化高薪,向來頗有爭議。至於另一個是經濟層面,高管薪酬改革只是其中一步,之後還要推進企業管治架構現代化,提升營運效率,促進市場競爭。

如果單單推行對官商兩棲的高管大減薪,應不難達致公平分配收入的社會效益,對企業經營卻難免有影響,減人工輕則影響士氣,重則削弱積極性,都是人之常情,若然沒有官職的下屬比自己的薪酬還要高一大截,相信更加不是味兒。因此,這類高管的角色肯定還要改變,要像外國的一些國有企業,官員變成官派的董事長或董事,僅代表政府參與管理決策,具體執行交由專業管理層負責,明確分工減少角色衝突。

當然,相關官員如果捨不得企業的高薪,理應棄官從商,全身投入企業營運之中。目前中央提出的國企改革方案,包括引入不同資本的混合所有制、企業管理層持股、員工股權激勵等構思,明顯帶有雙重意義。可是,問題在於這些原意是推動市場化的構思,怎樣才能避免變成為他人度身訂造的安排,不至淪為利益輸送工具,到現在仍未看到頭緒,相信還需要很長時間研究。

雖然國企改革的目標遠大,但短期而言,具有行政級別的高管被要求減薪,看來更多是在配合中央反腐倡廉、整頓官場的政策,令社會收入分配更公平,追求社會效益多於經濟效益。畢竟國企尤其是央企,均身處戰略性行業之中,具有強大的壟斷色彩,中央會否輕易放權,將來只管大方向,其餘交由專業管理人作市場化經營,實在不無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