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內企不可少

金融發展局的報告建議本港效法其他市場如倫敦交易所,按不同類別另設板塊,我在前文指出其牽涉的資源並不簡單,如果得到廣泛企業採納,倒是值得一試,但若碰上如過去本地市場推出「新興市場」板塊,即現稱「創業板」的門庭冷落情況,便是徒然,更不值得考慮。

創業板自九九年中推出至今,雖已有一定程度的認受性,但以其市值及日均成交額佔大市整體不足1%來看,仍算不上理想。即使是先驅者如倫交所創立約二十年的AIM市場板塊,直到今年六月底縱有1,014家企業上市,其市值也僅佔主板市場總市值的3.5%,而且一般交投也不活躍,更遑論其他板塊如PSM(Professional Securities Market)和SFM(Specialist Fund Market)。

根據倫敦交易所的官方網頁所載,這兩個板塊可參考的統計資料自一一年中後,已再沒有更新,反映有關板塊極度不活躍。若本港市場按建議照辦煮碗,效法倫交所設立類別市場,其結果不難預見。

外企上市寥寥可數

金發局建議設立類別市場,是想強化本港市場對海外公司的吸引力,令更多海外公司前來上市。本港市場過度依賴內地企業的情況,大大削弱了國際性市場的地位。

報告指出,截至今年四月底在港上市的內地企業,包括國企H股,紅籌及民企等,共佔港股總市值55.8%,以及整體成交額逾70%。

反觀海外公司,上市數目除了由○六年的10家增至一一年的19家、增幅較可觀之外,其後一二年新上市的海外公司只有2家,而一三年主板共有87隻新股上市,當中只有1家於英屬處女島註冊、但在內地經營油田生意的公司,可勉強算得上是海外公司。這反映過去多年,本港在開拓海外公司來港上市方面,雖不遺餘力,但效果不彰。

證券市場地域性強

金發局的建議當然還包括一糸列改善市場程序、基礎設施以至企業管理等措施,如跨境執法、證券無紙化、上市企業法律架構多元化、投資者補償等,涵蓋廣泛。姑勿論措施能否對症下藥,但本港市場是否真的能夠因而吸引更多海外公司,並擺脫對內企的過度依賴,筆者倒是感到十分疑惑,未必能夠完全認同。

個人認為,證券市場跟匯市、金市以至商品期貨市場不同,其地域性十分強。本港市場高度依賴內企前來上市,正是地緣及同屬一國之下的現象,也是其吸引國際資金的原因。

說到吸引海外公司前來上市,這固然是大家必須共同努力的美好願望,但無論如何,本地市場對內地企業的高度依賴卻是不會改變,也不能夠改變。(待續)

金融發展局政策研究報告討論之四

許照中

六福金融主席兼行政總裁,從事證券業超過40年,許氏現時亦為香港交易及結算所與及多家於港交所上市的公司之獨立非執行董事,亦是香港旅遊業議會上訴委員會獨立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