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玄機在改革

人行貨幣政策委員會今年第二季例會日前召開,會議公告內容與第一季度例會相比,基本相同,只有三句話有區別,比如經濟金融結構開始出現積極變化,國際經濟形勢和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出現分化,及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

在不少市場人士看來,這三句話體現當前貨幣政策的重大玄機,也可能是未來政策的基點。比如,有分析指,金融結構變化意味着「定向版」貨幣政策已初見成效,會變成新常態,而且將有更多工具包括定向型差異化降息推出。

不會濫用定向工具

解讀可以見仁見智,過度解讀則會影響市場預期。當前經濟增長下行壓力有所緩解,經濟結構出現適度調整,原因有幾個:一是政府對基礎設施投資增加,一定程度上彌補房地產投資急降;二是中國經濟「房地產化」有變;三是歐美經濟開始好轉,中國出口改善;四是對一些行業及產業的微刺激等。

其實,中國金融市場結構出現積極變化,最主要原因是上半年人民幣改變單邊升值態勢,阻止國際熱錢湧入套利,而且改變了多年來人民幣信用的創造機制。

最新數據顯示,五月份央行口徑外匯佔款僅增3.61億元(人民幣.下同),按月減99.6%;今年一月為4,945.31億元。這些年來,由於外國資金湧入,外匯佔款急升,成為中國貨幣信貸創造最主要途徑,導致市場流動性氾濫,貨幣政​​策失靈。外匯佔款減少,貨幣政策受到的掣肘也減少,調控的空間增加,可用的政策工具更多。

至於「定向型」貨幣政策,實際效果難在短期內體現,這類政策工具面臨的風險不可低估。如果金融市場運行機制不能進行重大改革,僅以數量型的定量方式來擴張信貸,效果有限,反而會讓銀行及企業利用來套利。所以在沒有全面評估效果及風險前,央行是不會過度擴張「定向型」政策工具的。

市場化成政策核心

還有,最近發達國家央行的貨幣政策發生巨變,不再提供明確前瞻指引,決策由透明重返過去的模糊,反映危機時代結束後,央行面臨與市場溝通方式改變的新挑戰。人行也諳熟此道,如果僅從字面解讀通告內容,未免太簡單。

通過公開市場操作,比如正逆回購、SLO、SLF等保持流動性總體穩定,是央行貨幣政策的基點,定向型適度寬鬆只是一種方式。從今年上半年人民幣匯率貶值並形成雙向波動,央行應該體悟到,核心問題在於進一步推進利率和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改革,這是理解下半年貨幣政策的核心所在。

易憲容

當代內地著名經濟學者,原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發展室主任,○七年辭去職位,目前在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擔任研究員工作,以敢言著稱,有「房地產平民代言人」的稱號。易氏擁有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學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