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電子商貿平台趨生的「互聯網金融」,令傳統商業銀行及證券業感受到愈來愈大的壓力,這趨勢發展下去會怎樣,值得關注。
在內地,依托「支付寶」龐大客戶網絡及積存在系統內的資金流衍生了「餘額寶」,凝聚的資金動輒數千億元計,結合貨幣基金形式操作,從銀行大額存款機制賺取息差,確實令人傾羨,難怪其他行業爭相效尤。內地一家證券公司,夥同電子商貿平台推出「佣金寶」,提供扣除了各項政府徵費後,經紀服務收入實際幾等於零的0.02%佣金優惠,背後的真正動機,我個人認為也是看中客戶積存的資金,藉此賺取銀行息差。
這類凝聚龐大資金並透過例如貨幣基金等工具,從原本只落入銀行口袋的利息收益上分去一杯羹的風氣,不但給有關行業造成極大困擾,也可能給市場帶來潛在風險,監管機構必須嚴加關注。
「餘額寶」的產生,說穿了是利用網購客戶在「支付寶」結存的餘額,累積成為龐大的資金流,再結合同系的基金管理公司,以貨幣基金投資形式游走於銀行之間,爭取高息存款賺息差,有取代銀行吸取存款的功能,並間接分薄銀行利息收益之嫌。這模式將資金經常性搬出搬入銀行,不但令個別銀行難以預估本身的資金流,擾亂正常營運,更有機會間接影響整體金融市場運作,帶來系統性風險。
雖說「餘額寶」掌控的客戶資金以息高者得為原則,無論如何搬來搬去,最終都是託管在個別銀行之間,沒有實質流出整體市場系統。
然而這類互聯網金融操作,除了貨幣基金會受中證監規範之外,其餘接近銀行業務的操作,既無法規可依,也缺乏常規性監管單位監督其運作,卻獨攬數以千億計的金錢,存在的操作及人為風險之大,不言而喻。
依我個人理解,「餘額寶」是透過電子商務上的即時支付環節,以支付網購為渠道把客戶在銀行的存款吸引過來;同時又以貨物品質保證需要,以及支付貨款等原因,把商家的錢留在系統內,累積成龐大的貨幣基金賺取息差。這做法繞過一般只有受監管的銀行才能處理的吸收及支付功能,有鑽空子走「灰色地帶」之嫌,早晚必須納入監管。阿里巴巴正申辦民營銀行,相信是未雨綢繆。
「佣金寶」與「餘額寶」根本是同出一門的概念,並非甚麼金融創新,起碼在本港已經被一些銀行採用,作為跟本地證券經紀業爭奪股票客戶的手段,理由容後再談。
許照中
六福金融主席兼行政總裁,從事證券業超過40年,許氏現時亦為香港交易及結算所與及多家於港交所上市的公司之獨立非執行董事,亦是香港旅遊業議會上訴委員會獨立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