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et Share:遞延稅項秤水分

上星期有研究報告指出,經過壓力測試後,滙控(00005)資產負債表內有6,300億港元資產,包括貸款減值損失和遞延稅項資產等,有估值過高之嫌。通常這類研究報告涉及不少假設情景、條件和風險因素等,不同的假設可得到截然不同的結果,因此毋須過分解讀。筆者反而有興趣討論遞延稅項資產(Deferred Tax Assets)。

企業賺錢要繳稅理所當然,但總有三衰六旺,若蝕錢要貴客自理,賺錢就計足稅項,似乎有點不近人情,況且經營業務是一個持續過程,每年截數只是因為方便課稅。因此,當局容許企業在蝕錢的年份保留稅務虧損,以抵銷將來恢復賺錢時的應課稅利潤,這種遞延稅項資產又稱為Carryforward。

未能用盡或會註銷

舉例,有企業第一年賺100萬元,20%稅率表示要納稅20萬元。第二年虧損30萬元,毋須納稅。第三年回復賺100萬元,原本要繳稅20萬元,但扣除第二年虧損的30萬元後,應課稅利潤只有70萬元,因此第三年只需納稅14萬元,節省了6萬元稅款。企業可於第二年的資產負債表計入遞延稅項資產6萬元。簡單地說,遞延稅項資產可減少未來需要繳交的稅款。

不少銀行的資產負債表都有遞延稅項資產,美國甚至容許銀行將遞延稅項資產計入第一級資本。不過,當中有不少問題。第一,銀行愈虧損得多,資產負債表的遞延稅項資產便愈多。第二,遞延稅項資產對股東可能是無價值,不可當現金分派。第三,對銀行的債權人來講,遞延稅項資產或會誇大銀行的實際資產,當銀行破產時,遞延稅項資產會變得毫無價值,不能用來償還債務。

第四,遞延稅項資產之所以有價值,是基於一個假設,就是銀行未來能產生足夠的盈利去用盡遞延稅項資產,但始終有期限,一旦銀行未來的盈利不能達到預期的水平,遞延稅項資產有機會被註銷。

毋須擔憂資產高估

時光倒流到金融海嘯期間,花旗集團於○七年底有221.81億美元遞延稅項資產,和86.04億美元遞延稅項負債,表示有135.77億美元的淨遞延稅項資產被計入第一級資本,佔其總第一級資本的15.2%。這現象普遍存在於當年的美國銀行業,當時市場對銀行盈利前景悲觀,質疑未來是否能產生足夠利潤去運用遞延稅項資產,不少分析同樣以遞延稅項資產的問題質疑銀行業的資本被高估。

不過,花旗集團最新公布的財務報告顯示,去年有大約24億美元的遞延稅項資產被運用。況且,根據巴塞爾恊定三的標準,Carryforward模式的遞延稅項資產是完全不能納入第一級普通資本(Common Equity Tier 1 capital),投資者毋須過分憂慮資產的水分。

市場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