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ETF精彩未來

交易所買賣基金(Exchange Traded Funds,簡稱ETF)是近年冒起得很快的金融投資工具,愈來愈受投資者青睞,主要原因是ETF買賣簡單,買賣交收和一般股票差不多,交易費用也和股票相若。

相比之下,傳統基金就顯得缺乏彈性,而ETF和傳統基金在投資上的定位不同,在某層次上,ETF的出現是令傳統基金轉型的其中一個原因。市場環境本來就是要互相競爭,當時代改變,原有產品要轉型才有作為,ETF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學術成果結合市場

ETF出現在上世紀中後期,當時最受人歡迎的是追蹤標普500指數的ETF,隨後又多了各式各樣的ETF。ETF的出現和興起,和學術研究的成果大有關係,是一項典型的學術和市場結合的成果。

金融學的興起,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之後,之前的金融學還是比較從經濟層面看財務問題,結論流於理論化,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當時市場數據不完整性。這現象也很難深究,因當時電腦才剛出現,缺乏儲藏和處理大量數據的能力,因此金融數據沒有系統的分析,在這個情況下,金融學的發展自然受到很大制約。

在六十年代,電腦已開始廣泛應用在金融學上,學者也可以通過收集數據,有系統的從事各種金融數據分析,這是金融學的轉捩點。因為多種資產價格訂價模式都可通過數據驗證,而且更多的市場現象都可科學地、具體化的顯示出來,這是市場有效性的驗證。

揀股不如追蹤指數

學者發現經風險調整後,胡亂投資選股比不上股票指數表現,因而催生了被動的指數基金。當然,這個發現在現在看似無多大驚喜,這是時代進步的緣故,指數基金卻因而有了萌芽機會。

起初的指數基金還得靠專業的基金經理管理,投資者還是從傳統的基金投資方式來投資指數基金,直到ETF的出現才改變。ETF令傳統指數基金投資方式失去光環,也令指數基金不再是由基金公司壟斷的獨家產品,不同的指數ETF也陸續在市場出現,引伸出來的是資產證券化和ETF的結合,一些本來是流動性低的資產,也可在證券化後以ETF形式在交易所買賣。

盈富帶動港產ETF

香港ETF的出現比較滯後,主要原因是法規問題,直到千禧年前出現的盈富基金,投資者才比較了解ETF。盈富基金的成功,催生了不少ETF推出,現在已經可在港交所買賣其他市場的ETF,而一些本來無實物支持的ETF,也可以憑藉衍生工具的配搭,模擬原有指數的回報。

ETF的出現是一件好事,豐富市場工具和發展,而作為負責任的發行商,也有義務去進行投資者教育,早前有學術機構舉辦了ETF投資比賽,目的要進行投資者教育,在業界的努力和學界協助下,相信ETF的未來發展會更精彩。

蘇偉文

恒生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兼金融學教授,主要研究興趣為國際金融、金融市場及公司管治,在國際著名財務會議及期刊已發表多篇論文,並著有多本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