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向擔當中國貿易的主要門戶,加上珠三角,成為環球供應鏈的主要部分。然而,中國經濟不斷加大對外開放,加上內地機場和港口基建不斷改善,中港的貿易關係有否改變?能否維持主要門戶角色?
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剛發表的專題報告,中、港兩地的貿易關係在過去十年經歷不少變化:
(一)港產品出口往內地──港產品出口佔整體貿易額不多,在一二年只是出口總值的1.7%左右。中國自○五年開始成為最大的港產品出口目的地,在一二年已跌至260億元。在扣除價格因素後,貨量在○三至一二年間平均每年下跌達7.5%。由於運輸模式以陸路為主,相信以珠三角為主要目的地。
(二)轉口往內地──在○三至一二年間,香港轉口往內地的貨值由約7,000億元上升至約18,000億元,平均年增長率達11.2%。扣除價格因素後,平均增長率接近10%。轉口往內地貨品仍以陸路為主,加上河運貨值比重,在一二年高達75%,相信主要仍以珠三角為目的地。
然而,同年的空運貨值比重卻高達17%,應屬貨值較高及以廣東省外的內地城市為主。但香港和珠三角仍維持緊密供應鏈關係。
香港轉口貨品的主要來源地也是內地,過去十年的貨值平均約為總轉口貨值的60%。以貨值計算,來自內地的香港轉口貨品過去十年平均年增長率接近10%。香港不但連繫中外的生產,更成連接中國境內供應鏈的一員。扣除價格因素後,內地進口貨量平均年增長率為7.7%。
(三)從內地進口──中國內地在過去十年間是香港進口貨品價值最大的來源地,平均佔總入口貨值約45%。運輸形式仍以陸地為主,在一二年佔總貨值74.7%,主要來源可能仍是珠三角。同期的空運比例亦高達10%,相信應為廣東省以外的城市。從內地進口貨品主要為轉口貨品,根據一二年數據,只有約9%為香港留用的進口貨物。
在全球一體化過程中,國際貿易量大幅上升。環球供應鏈的出現,更令國際分工形態不斷改變。根據政府統計處的資料,中、港兩地的貿易關係在過去十年的變化有下列特點及啟示:
(一)雖然內地的國際海運和空運基建不斷改善,港口和機場的貨運量高速增長,但中、港兩地的轉口貿易量在過去十年,平均增長率超過10%。
(二)來往內地的轉口貿易貨品,不少為電機或電子產品的零部件,對應這些零部件採購、分配等物流服務,成為香港在參與環球供應鏈所提供的高增值服務。
(三) 中、港兩地貿易的運輸模式,陸運和河運佔絕對性大比例。香港的貿易仍以配合廣東省的出口製造業為主。廣東省的生產成本正不斷上升,出口製造業能否成功轉型,將影響香港的貿易服務業。運輸網絡須不斷改善,香港才能維持支援珠三角生產的供應鏈關係。
(四)中、港兩地貿易不少來自支援珠三角的生產需要,空運仍非兩地貨品貿易的主要運輸模式。雖然北京和上海機場的容量接近飽和,但天津、重慶和成都等內地城市亦是重要空運樞紐,利用航班加強與這些樞紐的連繫,或能協助香港的貿易服務業擴展至廣東省以外城市。
(五)香港是環球供應鏈的主要構成部分。高增值貨品仍以航空貨運作運輸模式,但香港國際機場的容量已接近飽和,若競爭力不能提升,香港在環球供應鏈的主要位置將受到鄰近航空樞紐(南韓仁川、新加坡樟宜等)的挑戰。
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企業經濟教授、中大航空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並曾任中文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商業經濟)及中大商學院企業經濟學碩士課程主任。研究範圍包括國際經濟、中國經濟、香港經濟及航空經濟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