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市年兩邊挾 港經濟走下坡

全球在二○一三年被退市陰霾籠罩,投資市場及經濟十分反覆,香港也不例外。不過,香港所面對的退市威脅,以及要承受的壓力卻比其他地方為多,因要同時承受全球兩大經濟體一齊退市,美國及中國均要從過去幾年的擴張性政策中退出來,負面影響在年中開始浮現,現在變得更明顯,香港經濟持續幾季回升之後,上升走勢在今年底已正式斷纜。

美國退市較容易理解,具體是聯儲局逐漸減少購買債券,並已落實明年一月啟動,預計明年底完全終結金融海嘯爆發五年來的購買資產行動。至於中國退市,同樣旨在從當年四萬億元人民幣刺激經濟措施中退回來,操作上則較虛無,沒有明確的指標及步驟,主要體現在中央不再大規模投資、控制地方債務增長、金融體系加快去槓桿、嚴控奢侈消費等。中美退市的結果都是不再有新錢入市,對香港經濟很不利。

美國退市主要影響資金流向,對投資市場衝擊較顯著,好像今年以來很多資金開始從新興市場股市撤走,港股於六月尾跌至今年低點,縱使其後回升,成交卻十分淡靜,在第四季以前可說是一潭死水,主要原因是退市陰霾下,根本沒有新錢入市,以致很多證券商及經紀叫苦連天,每日的交易收入連日常營運開支也未夠。不過,如果並非身處「金魚缸」,未必有深刻體會。

相對而言,中國退市並非大鑼大鼓,對香港經濟的影響卻十分廣泛,涉及各行各業多個層面。香港本地生產總值向來靠四大支柱撐起,當中私人消費更負起推動增長的重任,今年首三季貢獻經濟增長的九成升幅。可惜,零售消費表現從年頭開始便一直走下坡,尤其是奢侈品例如珠寶鐘錶表現疲弱,反映內地收緊流動性、金融去槓桿,少了很多錢來港購物,對香港經濟帶來衝擊。

此外,中央不再搞大型投資刺激經濟,作為消化四萬億後遺症的手段,後果亦見諸於內地進口需求減弱,月度進口增長經常遜於預期。香港是主要轉口港,內地進出口與本港的服務輸出息息相關,而貿易服務又是經濟支柱,後果可想而知。就算美國退市被視為象徵經濟企穩,需求卻未強勁復甦,對香港出口助力有限,未夠拉上補下。

市場評估退市多從金融投資角度着眼,特區政府亦只着緊熱錢會否撤走,對實體經濟所受的衝擊輕描淡寫。今年本港經濟增長前高後低已成定局,私人消費的貢獻更大幅縮減,幸而港人的財富尚算完好,可維持一定的消費力,可惜財富主要體現在物業,當樓市大調整,恐怕自身難保。如果美國退市是因為經濟轉好,中國退市是為追求更高質素增長,香港便剛好相反,變成年尾埋單送上的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