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形象早已深入民心,可是要比較對經濟及就業的貢獻,貿易服務才是最重要支柱,僱員數目遠超金融業,因此香港的外貿表現,與經濟民生絕對息息相關。過去幾年,本港出口相當波動,金融海嘯後曾強勁反彈,之後變得反覆,貿發局昨天更調低今年出口增長預測,估計明年也不過是增長百分之五點五,外貿作為經濟火車頭,幫助香港搵大錢的日子不復再。
反映經濟強弱的本地生產總值,由四部分構成,分別是私人消費、政府消費、固定資產投資及淨出口,可見外貿舉足輕重。香港在貨物貿易方面,向來錄得逆差,即是進口總是比出口多,淨出口是負數,似乎在拖經濟增長後腿。不過,出口愈強勁,逆差便愈小,經濟增長更可觀。因此當出口表現不那麼樂觀,經濟也會蒙上陰影。
本港的整體出口中還可分為兩大類,分別是本港產品出口及轉口貿易。雖然本港產品佔整體出口比例似有若無,今年首十個月只佔百分之一點五,實際金額卻有四百五十一億元,完全是眾多本港廠商拚搏的成果。可惜港產品出口金額逐年減少,一方面是內地設廠的成本不斷上升,另一方面是海外市場需求疲弱。展望明年,似乎好不到哪裏,這從貿發局最新公布的出口指數深陷收縮可見一斑。
至於佔本港出口比例超過百分之九十八的轉口貿易,在今年首十個月有二萬八千七百多億元,雖不是「本港製造」,涉及的貿易服務、供應鏈管理及物流等行業,養活的勞動人口更多,若然這一瓣轉差,經濟同樣遭殃,可惜很多決定性因素並非香港能左右,只能被動接受。例如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正受其他地區挑戰,勞工成本上升及人民幣升值,出口動力難像過去旺盛,香港轉口貿易高增長也就成為歷史。
當然,如果全球經濟活躍,把餅造大了,一樣可分得更多。可是要把產品賣出去,還得看有無人要買,即是海外的進口需求,這方面絕對不睇好。從樂觀方面看,市場預期美國明年繼續復甦,歐洲走出債務危機陰影,對香港出口應屬好事。不過,正如很多權威經濟學家包括美國前財長薩默斯最近指出,發達經濟體未來只會低速增長,並且成為新常態,難以回到昔日花錢闊綽的好時光。
出口商極之寄望的新興市場又如何?同樣難以樂觀,原因離不開聯儲局收水。美國退市,新興市場經濟勢必震盪,影響需求。當退市令美元轉強,間接提升這些地區的出口吸引力,同時削弱香港出口競爭力,再加上人民幣升值勢頭不減,腹背受敵。事實上,按絕對數值,香港的出口增長正走下坡,明年能做到不過不失已屬萬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