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餉物業估價署編製的樓價指數已見頂回落,近期開售的新盤定價與二手樓的溢價不斷收窄,加上二手減價個案不絕,反映樓市下行壓力增加。雖然金管局總裁陳德霖仍說,未能肯定樓市是否已形成下行周期,但相比今年五月時直指下行周期言之尚早,態度明顯軟化,更說一旦確定,將有相應行動。不過,政府以甚麼標準衡量,儼如黑箱作業,如能讓社會及早得知,便可提前因應,否則等到財金官員突然走出來說樓市已確定下行,反而會造成更大震盪。
與今年頭兩次到立法會出席簡報會時相比,陳德霖昨天再沒有拋出甚麼「新穎」數據來形容樓市表現,枱面上都是大路貨色,例如樓價成交持續低企、未償還住宅按揭貸款增速放緩、平均供款與入息比率進一步回落到三成半。他說由於要考慮多項因素,包括供應、樓價及購買力等,樓市處於甚麼周期未有判斷。這種由一個人說「係就係、唔係就唔係」的做法,絕不健康。
回看陳德霖今年二月到立法會簡報時,破天荒圖文並茂預警香港的家庭負債沉重,佔GDP比例達百分之五十九,直逼二○○二年錄得百分之六十的歷史高峰,而按揭貸款佔家庭負債更達七成四,顯然是要警告市民,如繼續高價買樓,債務負擔將非常危險。金管局在十多日後便宣布進一步收緊按揭,政府也推出雙倍印花稅打壓買樓需求。
到今年五月另一次立法會簡報,金管局已不再大談家庭負債,取而代之的是另一項新猷,指出香港的經常帳盈餘持續下降,而私人消費增幅高於經濟增長,並且與物業升值的趨勢幾乎同步,言下之意除了批評港人「使大咗」之外,亦乘機警示樓市過熱,樓價帶來的帳面富貴並不可靠。
奇怪的是,上述兩項曾經用來警示港人,並為加添辣招造勢的數據,現在完全銷聲匿迹。大眾肯定想知道,如果這些數據是用來衡量樓市風險的重要指標,對判斷樓市周期會極有幫助,最新情況怎樣?風險是增加抑或減少了?這些原始數據理應屬公開的,可惜局外人不容易自行闡釋,如能夠持續整理及公布,必定可讓大眾尤其是業主和準買家更好判斷前景,決定下一步。財金官員選擇性發放,唔想講就收埋,顯然不利於引導社會預期。
聯儲局候任主席耶倫在聽證會上,講到明會長時間維持超寬鬆政策,意味着利率上升並非近憂,短期而言,主導本港樓市的應是新供應,目前有超過六千個住宅單位可隨時推售,樓價受壓已屬市場共識。這當然不是說為了托價而應該立刻收回一些逆周期措施,問題主要是政策有滯後性,當下行周期確認才公告天下往往太遲。因此,增加政策透明度,披露更多關鍵數據,讓社會有準備,更加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