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經不覺已經到了年底,又是金融從業員忙碌張羅的月份,我所說行家們要張羅的不是開單跑數,而是要跑CPT。
在香港從事那些所謂的受規管活動,例如證券買賣、就證券買賣提供意見,或資產管理等,必須領有證監會或金管局的牌照,因而從業員每年要累積一定的進修時數,即CPT。一般從業員每年需要五至十小時的CPT,大多數行家會到年底才忙着湊數。
一般銀行、投行或者具規模的經紀行都會為同事安排課程儲CPT。不過,今年不少投行行家除了要上CPT課程之外,還有很多「好孩子課程」要參加。
金融海嘯後,投行內無個好人的形象已經深入民心,而且對投行的賺錢文化有所批評。政府受到人民給予的壓力,監管機構自然也將壓力轉到投行上。難道投行真的想做返個好人?我並不否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形象工程有助日後若然再出事時,成為與監管機構的談判籌碼。
「好孩子課程」的內容並非甚麼高深理論或火箭工程學,我既然形容為「好孩子課程」,很明顯就是教我們做個好孩子。例如提醒我們這班成年人,做生意除了為賺錢,還要為了服務人群,賺錢時要想想到底對社會有沒有貢獻,更重要是謹記不要在任何電郵或通訊軟件內用上粗言穢語。
大家有沒有成為好孩子我沒有去研究,我只從課程中得到很清楚的訊息,就是大家的電郵或通訊已被一一監控。
大健
財務碩士畢業,投身財經記者行列數年,之後無論轉職歐資投行,抑或現任職英資金融機構,始終情繫中環,相信各有前因莫羨人。微博:http://t.sina.com.cn/taik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