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進步令交易成本降低,例如現在的電子交易系統,可以將買賣電子化,省卻很多交收程序,不少人早已預期,在一個完全電子化的交易時代,即除了程序之外,所有交收文件和貨幣都是電子化。
然而,貨幣電子化處理,是一個不簡單的課題,即使在八達通和電子錢包盛行的今天,也不可能要求所有人放棄現金交易,硬幣在經濟體系中仍然扮演一個角色。
根據資料顯示,香港現在流通的硬幣總值約有六十三億元,過去五年間金管局就增加了總值十億元的流通硬幣。
對很多人來說,攜帶硬幣很不方便,而且處理硬幣又得花上時間和成本,除了便利店和連鎖店之外,不少商舖都拒收小額硬幣;可是將較大量硬幣存進銀行,又或是往銀行領取硬幣,又得繳付手續費,對市民而言,處理硬幣實在是一個問題。
不過,在大家不願意收取硬幣的同時,市面上卻出現硬幣短缺現象。當經濟活動頻繁時,人們消費多了,以現金支付的情況也增加,就會帶來找贖和硬幣需求,尤其是一些商店將貨品定價在9.9元,更需要找贖一角,硬幣的需求不可能完全消失。
大家或許會說,假如我們全面使用八達通豈不是更方便嗎?但實際情況是商店使用八達通是要承擔額外成本,而且一些人又會擔心,八達通等電子付款系統可能產生私隱外洩和保安上的問題,所以現金交易很難完全消失,我們仍是活在一個無法完全取代硬幣的時代。
既然硬幣仍然會存在,金管局作為香港的硬幣鑄造機構,自然有責任確保市面上有充足的硬幣流通。可是處理硬幣的成本不低,市民收到硬幣時往往只能將之放在一旁,久而久之市面流通的硬幣便愈來愈少。
以香港的經濟規模,目前硬幣的數量是足夠的,只是流通上沒法做好,形成一個硬幣荒現象,因此金管局也不得不繼續鑄造硬幣以應付市民需求。
可是,鑄造硬幣的成本不低,外國的例子說明,鑄造一個硬幣的成本,例如運送、金屬、保安及保險等,往往會高於硬幣的面值。在一項研究中,最低面值的硬幣,其鑄造成本是面值的1.6倍!
我沒有香港鑄造硬幣成本的數據,但從多國都面對同樣的情況來看,香港鑄造硬幣的成本相信也不會低,金管局等於從事一個必然虧損的工作,而且發行愈多硬幣,虧損也會愈多,若可以將硬幣回收,將之重新回歸流通體系裏,對金管局的工作絕對有利。
金管局打算在明年推出硬幣回收車,將市民手上的硬幣回收,市民可以將硬幣兌換成紙幣,又或將之在八達通增值,這是一個很好的做法,方便市民之餘,也可以減省金管局在鑄造硬幣上的壓力。
蘇偉文
恒生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兼金融學教授,主要研究興趣為國際金融、金融市場及公司管治,在國際著名財務會議及期刊已發表多篇論文,並著有多本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