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的商業及金融活動之所以能夠蓬勃發展,全靠一紙合約維持買賣雙方的互信關係,但大多數合約的詳細條款均以極細的字體展示,有時會令消費者誤墮陷阱。李宏博想起早幾日睇過「絲絲講場」話最近俄羅斯一宗有關信用卡合約的案例,或者可以警惕一眾銀行和商家停止玩弄合約條款。
話說二○○八年一名俄羅斯離職警員Dmitry Agarkov,因不滿意銀行的信用卡條款苛刻,於是將合約掃描到電腦更改,新條款包括貸款零利率、無限信用額等,更指明銀行每一次違約就要向他支付罰款,但銀行還是向他批出信用卡。
直至今年銀行入稟法院向Agarkov追討欠款時,始知道信用卡的細字條款被更改,法院則判定這張合約具法律約束效力,Agarkov只需繳付一小部分欠款。
事件對整個銀行業,甚至全世界當頭棒喝,連擁有眾多職員的銀行都未能一一檢查及閱讀細字條款,更何況是一般消費者?事實上,絕大部分人都會忽略類似的合約附屬細則。
例如於網上購買或安裝軟件前,均需閱讀並同意有關的《終端使用者許可協定(EULA)》,有學者曾經進行研究,發現即使載有上述協定的網頁瀏覽量達12.5萬次,瀏覽者停留於頁面超過一秒的只有55次,幾乎無人會閱讀這些條款。
其實很多人在閱讀合約條款時,都感到困難或難以理解,全因為這些合約並不是日常生活中通用的語言,而是包含很多法律用語及專門撰寫給法庭解讀的語言。
有經濟學家指,若將來所有合約都用電腦語言書寫,並由電腦解讀,消費者就可依靠電腦提醒,避免於簽約時墮入任何陷阱。不過,李宏博就認為,這個建議可能要等到很多年後才會實現,目前消費者只能靠自己閱讀條款,並祈求銀行不會再於合約中設下陷阱。
李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