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保內貸 擬開綠燈

中港兩地跨境人民幣貸款有望再現政策突破。消息透露,國家外匯局為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發展,擬於部分地區開放500萬元(人民幣‧下同)以下中小企外保內貸業務,管理標準化後,小額外保內貸不再受原有管理政策限制,意味不用再每宗審批,當局將於今年六至七月進行內部諮詢。

外匯局六月中將有關小額外保內貸管理方案諮詢文件,下發予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福建及深圳相關部門,並要求七月五日前提交意見。據了解,今年首季外匯局旗下分局共為30間中資企業批出外保內貸,涉及貸款餘額3.9億美元,人民幣及外幣貸款各約佔一半。

擬將銀行納把關角色

中資企業進行外保內貸,即是在境外提供擔保的條件下,由境內金融機構向中資企業提供的貸款。新政主要提出三大條件,包括企業外保內貸單一貸款少於500萬元,全年貸款總額不得逾1,500萬元,以及未償還本金餘額不得超過借款企業上年底淨資產的50%。

消息指,外匯局去年中曾向中資企業下發外保內貸的辦理指南,惟當局有意將監管目標由企業轉移至銀行,將銀行納入把關角色之一,並於今年首季向銀行進行內保外貸業務的調研,醞釀新政出台。

銀行界分析認為,在人民幣資本帳開放過程中,外匯局放寬外保內貸方向屬好事,但內地流動性趨緊及貸款息率較香港高下,難估計外保內貸市場的實際需求,相信即使市場需求逐步增加,在香港主要受益的銀行依然以中資銀行為主。

外匯局在諮詢文件中指,現有的中資外保內貸個案中,有七成屬於個人在境外提供擔保,而且集中在沿海地區,部分企業的實際擁有人是海外人士,所以個人境外提供擔保,並於內地貸款的需求量大,現有的額度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中小企金融機構受益

儘管外匯局認為新政可讓中小企及金融機構受益,包括讓銀行的貸款業務更多元化,但因考慮到無法估計全面開放後的規模及風險,所以認為現時並非全面開展個人外保內貸的時機,更指若出現大量異常的資金流,將降低全年的小額外保內貸額度,甚至叫停相關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