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星優勢消長 金融地位堪憂

香港和新加坡在金融市場的角力,似乎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比賽。從爭取中國內地企業上市到競逐做金融期貨市場樞紐、從爭取做財富管理中心到競逐人民幣離岸中心地位,港星兩地都鬥得難分難解。

新近戰線是人民幣銀行業務,人民銀行今年二月宣布由工商銀行擔任新加坡人民幣業務清算行,工行新加坡分行四月初已開始進行人民幣清算,當地銀行更於本周開始開辦人民幣業務,對本港致力做人民幣離岸中心的鴻圖大計,構成重要威脅。

若以現時實力計,香港經營人民幣業務的條件,無疑比新加坡具有較多優勢,例如本港的人民幣存款總額高達八千億元,遠高於新加坡約數百億元的規模,本港也有較多的人民幣投資工具可供選擇。香港與內地關係密切,經貿往來頻繁,都是不容易被取代的因素。

但不可忽略的是,新加坡是東盟最富裕的成員國,也是區內最先進的金融市場,無論從市場發展歷史、金融基建水平、市場運作效率等,其他東盟成員國均瞠乎其後,隨着東盟一體化的進程,令新加坡很自然地成為東盟經濟體的金融中心,令新加坡具備更強競爭力,爭取做主要的人民幣離岸中心。

中國和東盟十國在亞太地區是兩大經濟體,自從雙方在三年前建立自由貿易區以來,經貿發展迅速,去年中國和東盟的雙邊貿易額達四千億美元,中國連續十年成為東盟第一大交易夥伴,東盟也是中國第三大交易夥伴。隨着人民幣在作為貿易計價和結算貨幣的功能逐漸獲得肯定,人民幣在貿易範疇的業務機會,應該遠高於投資範疇的機會。

香港和新加坡都想鞏固本身在區內以至國際上的金融中心地位,從金融市場的功能和類別比較,香港除了在證券市場和首次公開招股市場仍然處於區內領先地位外,想進佔或擴大其他金融領域的份額,進展甚慢。新加坡則顯得較平均,在債券市場、外匯市場、財富管理等各方面都取得相當成就。

香港發展金融市場的起步較早,本來走在新加坡之前,但過去二十多年的發展,此消彼長形勢愈見明顯。兩者差別是新加坡政府積極介入支持當地發展金融業,本港財金官員口裏雖然同樣表示支持,但實際推行政策和提供配套上則相對較慢。無法吸引更多金融業專才來港,也無法招攬更多企業以本港為業務基地或區域中心。

香港和新加坡的差距正逐漸減少。根據世界經濟論壇今年三月發表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顯示,香港雖可排名三甲之內,但和排第四位的新加坡相差僅兩分,若出現香港得分倒退,或是新加坡得分淨額高於香港,每半年更新一次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在重新評估後,香港未必保得住三甲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