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貸戰瀕爆發 慎對風險管理

金融市場瞬息萬變,銀行信貸市場也不遑多讓。去年第四季仍然熱氣逼人的住宅按揭市場,經過政府推出一連串冷卻樓市措施後,市場漸吹凜冽寒風,再加上四月底實施一手住宅物業銷售新法例,發展商為免誤觸地雷,大部分新盤均打休戰牌,待重新處理售樓資料後才推出單位應市。

樓市急速由熱轉冷,影響所及,除了地產代理行業首當其衝,對銀行業務的影響同樣立竿見影。金融管理局上周發出警告,指出本港去年底居民家庭負債比率達到百分之六十一,創歷史新高水平,反映樓價上升的財富效應可能令消費過熱,與當前樓市的「冷」和「靜」大異其趣,可說是遲來的警告。

不過,金管局指出本港私人貸款急速增長的趨勢則沒有改變,而且可能因為樓市轉靜而變本加厲,情況值得關注。金管局在這邊廂高調提醒銀行注意家庭負債比率創新高的風險,業界在另一邊廂卻秣馬厲兵,準備在私人借貸市場大展拳腳,相信並非有意與金管局唱對台,令監管當局面目無光,而是要向現實低頭的結果。

眾所周知,住宅按揭向來是本港銀行業最大的業務和利潤來源,以去年底數字為例,樓按貸款餘額約九千億元,連同私人貸款及信用卡墊款總數合共約一萬二千一百億元,換言之,在家庭負債總額中,樓按貸款佔比高達七成以上。踏入五月以來的樓市淡風愈吹愈烈,如果短期內沒有改善,銀行業今年的貸款目標肯定不樂觀,為求生計,不得不另闢戰線。

私貸市場對銀行業來說,向來並非主打的一環,現時大概只佔本港整體銀行貸款約百分之五,但信用卡墊款及其他私人信貸增速均高於經濟增長速度,由於競爭激烈,部分銀行業推出的私貸不僅以低息作招徠,年息低見二至三厘水平,部分更不收手續費,完全打破銀行業以往「高風險、高利率」的營運基準。

須知私貸市場毋須物業作抵押,對銀行業的風險更大,但私貸的利率回報卻與風險背馳,長此下去,對銀行業的貸款結構極不健康。鑑於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央行相繼推出無限的量化寬鬆政策,資金氾濫造成全球資金成本低企,對銀行業、借款客戶及監管當局均構成重大考驗。

本港銀行業掙扎求存之餘,更須慎選客戶,切莫因競爭激烈的緣故,在這段非常時期吸納太多高風險客戶,成為日後包袱及計時炸彈。向銀行借錢的客戶也須留意,超低息只屬過渡階段,一旦掉頭回升,還款壓力即時大增,慎防面對破產風險。監管機構亦要加強與業界溝通,密切留意市場變化,及早提供指引和預警,莫再賊過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