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債市黑幕關港人事

內地銀行間債市近日掀起一場監管風暴,而且不斷升級,參與調查的包括人民銀行、中銀監、中證監、審計署、發改委及公安部等,可見違規之嚴重絕非等閒,難怪市場人人自危。可是,這場風暴在香港並未惹起市場關注。其實,香港散戶投資者早已有渠道涉足內地債市,將來更會愈來愈多,利益攸關,不應只顧隔岸觀火,以為事不關己。

銀行間債市是內地債券市場的主力,佔九成以上份額,規模超過二十萬億元人民幣。不過,這市場並非完全開放,只有銀行、券商、基金、信託、保險公司及一些指定非金融機構才准參與買賣債券,形式屬場外交易,主要是機構之間一對一買賣,沒有公開競價,嚴格來說不算透明,最終演變成今天的風暴,揭出違規交易黑幕重重。

目前被重點調查的違規交易,主要有兩大類,性質十足股票市場的「老鼠倉」。其一是「代持養券」,意思是一家機構例如基金或券商把持有的債券賣出,並與買方訂立回購協議,在指定時間以接近成本價購回,對手變相穩賺。其二是「丙類帳戶」交易,即是非金融機構債市參與者,「低價」從其他機構買入債券,再「高價」轉手,明食差價。兩類交易顯然明益其中一方,難免有利益輸送之嫌,更是債市見怪不怪的做法,否則怎會變成人人自危的風暴。

雖然內地銀行間債市屬封閉市場,但外資可有限度參與,一些海外機構例如央行、主權基金是獲准入市的,香港金管局是其中之一。金管局負責管理本港的外匯基金,等於代港人投資,當年宣布獲准入市時,予人的感覺像得到恩寵一樣,今年初更透露三百億元人民幣額度已用光,會研究加碼,現在看來,說不定早已被人「食夾棍」,買貴貨而不自知。

另一個讓港人投資內地銀行間債市的渠道是RQFII,第一代的基金更是全線主攻內地債券。本港一些保險公司,也獲准把銷售人民幣保單所得的資金,投入內地銀行間債市。此外,多家本港強積金供應商,正磨拳擦掌,爭取進入這個市場,以便推出更多投資內地人民幣債券的強積金基金,屆時連普羅打工仔都間接成為內地債市的投資者。

當年一些RQFII基金的宣傳賣點,是本港散戶終有機會投資內地監管嚴格、超級穩陣的債券市場,現在卻揭出黑幕重重,輿論直指銀行間債市根本是監管真空,以致老鼠倉活動變成家常便飯,實在諷刺。在利益輸送的過程中,必定是一方有損失,才能造就另一方得益,目前調查集中於違規交易,至於無辜投資者損失多少,當局是否有魄力查清及公告天下,仍未可知。香港的監管機構及積金局,絕對有責任為投資者及打工仔把好這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