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指數攞A 理想現實相悖

全球的重要股票市場,均會有國際性市場指數覆蓋,由指數供應商按比例納入權重股,為環球基金提供回報參考,甚至以此設立追蹤指數的基金,是一門大生意。不過,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A股市值不低,國際指數的覆蓋率卻不成比例地低。因此,當市場傳出龍頭指數供應商MSCI有意把A股納入旗下國際性指數,並正與中證監及外匯局溝通,就算不知何時成事,單是憧憬可為A股帶來幾千億美元新資金,已足夠刺激A股反彈。

中國的市場監管部門及指數供應商,相信是樂見MSCI的國際指數納入A股,對雙方各有好處。中證監希望為A股引進更多資金,推動市場國際化也好,單純輸血托市也好,如果A股能納入國際市場指數,追蹤這指數的環球基金要按比例買貨,自然是乾手淨腳的引資良方。當指數代表性提升,追蹤指數的基金及股票經紀生意會增加,他們必定無任歡迎,供應商將獲益不淺。

可是這看似多贏的安排,主觀意願雖好,客觀困難亦很多,而且不容易克服。由於A股市場只是極有限度對外資開放,資本不能隨意進出,人民幣亦未自由兌換,才會有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這樣的機制。外資機構要事先申請相關資格,投資額度及持倉時間均有限制,並非隨時可買或賣。因此,A股要成為國際市場指數的成分股,這些限制非改不可。

如果外資基金入貨處處受掣肘,恐怕MSCI也不會有興趣把A股納入國際市場指數中。指數成分股佔比,會因應股價及市值不停改變,追蹤指數的基金要隨時進行買賣,才能跟足指數變化。假如針對外資的限制仍在,屆時是否所有基金都能做QFII?額度是否足夠?不能實時買賣,基金不會有興趣追蹤這指數。難怪MSCI勁敵之一的富時指數,其高層明言,A股最少還要等三年才能納入全球股票基準指數。

還有就是A股被納入國際市場指數,雖然可吸引全球指數基金追貨,帶來新資金,但同時也會令A股波動性增加。除了成分股權重每日在變,指數供應商每季檢討成分股,照例有進有出,在變動生效前,例必出現劇烈波動的換貨潮。如果內地是希望引進更多外資,平衡目前以散戶為主的市場,要有心理準備惹來股民怨恨,不忿外資予取予求。

史上任期最短的中證監前主席郭樹清今年初曾講過,QFII額度未來可擴大十倍,增加以千億美元計的資金量,看來讓A股進身國際指數,指數基金被動追貨,是最簡單的國際化捷徑,亦貫徹他「以開放促改革」的市場監管理念。新任主席肖鋼是否抱着相同思維,將直接影響A股國際化的進程,以及各類QFII的演變,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