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內地理財產品傳出事

內銀接連出現理財產品令投資者虧損個案,內地傳媒報道,工行(01398)銷售30億元(人民幣‧下同)信託理財產品,到期後無法兌付,市傳工行董事長姜建清與山西政府官員會面,可能由工行或其關聯方解決。市場指內地的理財產品市場「爆煲」只是時間性的問題,擔心內地上演雷曼迷債翻版。

姜建清會晤省官員

華夏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無法兌付事件仍然未落幕,內地《理財週報》報道指出,工行推薦中誠信託為振富集團發行理財產品,但是同樣面對無法兌付的問題,姜建清、工行副行長羅熹及中誠信託管理層,親自到山西與省級官員會面。

事實上,工行曾表示,該產品的善後將嚴格遵守託管和代銷的協議,工行不會為具體的投資風險「兜底」。

工行料會分擔損失

然而,內地銀行業估計,工行仍將參與最後的資產處置,分擔損失,亦有傳言指工行或引入華融資產管理公司處理事件。

近期銀行銷售理財產品導致投資者虧損的問題,引發投資者擔心只是內銀行業中的冰山一角,演變的風波更觸動監管部門的神經,亦令到市場擔心內地上演雷曼迷債翻版。

股民忽略隱藏風險

內地天相投資顧問首席分析員仇彥英表示,在A股表現欠佳的情況下,理財產品受歡迎可以理解,但內地小股民慣性是「在收益面前就會忘記風險」,查詢投資產品時亦只問收益水平,完全忽略產品中隱藏的風險。

仇彥英指,相比其他投資市場成熟的國家,內地理財產品市場仍處於起步階段,小股民往往會出現「接觸(產品機會)愈少,虧得愈大」情況。他指,投資市場充斥着以收益倒向的風氣,理財產品的風險正在增加,認為「爆煲」是遲早的問題。

耀才證券高級分析員植耀輝更指,內地股戶的參與性亦很高,佔股市成交量達八成,但「(內地散戶)賭性一直都大」,並指歸根究柢是內地股市屬政策市,市場走向受政策主導性太強,導致投資者抱着當有任何狀況發生都會有政府出手救市的怪異心態。他指,這是歷史性遺留的問題,無論是政府「撐市」政策及股民心態都很難在短時間內會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