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發局將今年本港出口由九月時預測時的負數修訂為增長百分之二,短短兩、三個月能有如斯大改觀,加上中國九、十月出口突然飆升,無可否認是拜iPhone新機推出所賜。由美國研發設計、中國製造、亞洲多個夥伴提供零部件、香港轉口以至全球消費者享用,但此流轉過程卻由蘋果公司自己悄悄打開缺口。
蘋果公司計劃明年將Mac機部分生產線搬回美國,雖然一億美元的投資額對其只是九牛一毛,對改善美國就業情況實際幫助亦不大,但象徵意義卻不能忽視。蘋果公司這家具代表的企業做了領頭羊,將加速製造業回流美國之勢,而中國這「世界工廠」亦面臨更大的威脅。
蘋果公司產品回歸本土可以訴諸多個理由,例如中國薪酬每年上漲、輿論不斷就「血汗工廠」指摘大造文章、要求公司創造本土職位的企業責任等。蘋果公司掟一億美元來為批評降溫,只是濕碎的「公關費」,相對市值更不值一哂。不過,近年已有不少美國企業將工序回流,「中國製造」經已敲響了警鐘。
奧巴馬倡導「美國製造」政策是始作俑者,蘋果公司前舵手喬布斯曾直言「那些外移工作回不來了」。但換了庫克掌舵,態度明顯有了逆轉;庫克對回流的生產線沒透露多大規模,回歸看似簡單,但背負一定風險,美國製造業荒廢已久,技術和人才根本不能滿足需求。
蘋果公司揀選Mac機回歸可能是最低的風險,Mac機銷量遠不如iPhone和iPad,後兩者更已與鴻海密不可分。而且Mac機體積大,長途跋涉運送不划算;公司下一個開發產品將是電視機,Mac機回歸可能是測試水溫。金融海嘯令全球化的潮流出現倒退,技術先進國家本應專注設計、研發和品牌等高附加值業務,但在保護主義壓力之下,被迫用更高的成本去聘請本國勞工做不擅長的工作,自由市場已被逐步扭曲。
中國製造價廉物美,尤其產業鏈配套完善,由基建、原材料及零部件供應一應俱全,加上十三億人口市場作後盾,遷離中國實乃不智決定。近年不少紡織成衣廠礙於成本,已遷往東南亞,釣魚島紛爭亦迫使日本企業遷走,內地產業升級填補空白已迫在眉睫。
蘋果公司財雄勢大利錢豐厚,把一些簡單工序搬移對利潤率無足掛齒,但其他企業則不能如此輕鬆隨意,尤其消費品市場競爭激烈,價值及質素缺一不可。日本車企誓言絕不能捨棄中國市場,專家估計中國GDP不消十數年便超越美國,使「中國威脅論」近年抬頭。惟美國製造、中國消費並不是理想的互補模式,勉強為之最終恐怕只會兩敗俱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