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中美搶攻東盟福地

最近收到地產公司派來的宣傳單張,所推銷的不是本地豪宅,也不是內地一線城市新盤,而是位於廣西防城港的甲級商廈和大型住宅項目。撇除典型的宣傳gimmick,單張中竟多次提到「東盟」、「戰略」等字眼,並附上一幅由南寧至新加坡的地圖,當中有一條路線貫穿位於中南半島上的東盟五國,倒令筆者不禁為該公司的「戰略眼光」稍稍動容。

美重返亞洲掀波瀾

自從一年前美國啟動重返亞洲策略,直至半個月前奧巴馬出席東盟峰會,東南亞成為環球市場的焦點;年初至今,東盟多國股市紛紛跑贏歐美甚至其他新興股市。對美國而言,東盟貿易量已堪媲美港、日、韓、台以至印度、巴西等國家及地區;去年底至今年中,美國更有大量海外直接投資由歐洲、拉美轉投東盟,在東盟「插旗」之心,路人皆見。

東盟對中國的重要性更甚於美國。地緣政治上,東盟十國向東包圍了大部分南中國海及南沙群島,向西則控制了馬六甲海峽,這兩個區域正是中國進出中東非洲的必經航道,亦具豐富的油氣及海洋資源;經濟上,中國對東盟的出口貿易量由九七年的120億美元暴升十三倍至去年的1,702億美元,分別相當於中國對歐洲及北美洲總出口量逾四成及近五成。

對歐美免疫力勝華

換言之,在出口貿易上,東盟對中國的重要性已接近半個歐洲或北美洲。以按年升幅計算,對東盟出口自九八年以來持續跑贏其他亞洲地區,到了去年更進一步跑贏歐洲和北美洲,其對中國出口貿易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另外,東盟貿易有一大特色,就是其對亞洲區的出口佔對全球出口的比例奇高,例如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及泰國等,出口佔比可高達七至八成,遠高於中國的五成。東盟貿易的自給自足,令其對美國經濟放緩及歐債危機的免疫力遠高於中國。換個角度說,假如中國要找尋抵抗歐美經濟疲弱,除了自我轉型、擴大內需外,與近鄰的東盟發展更緊密經貿關係,亦是近在眼前的藥方。

再思「二十八字方針」

當然,美國對東盟大打政經立體戰,同時向澳洲、印度、日本等國發動外交攻勢甚至軍事合作,重重包圍,對經濟同樣出現放緩的中國是莫大挑戰。那應該如何反應?

在改革開放歲月已過了半個甲子之際,筆者不其然想起總設計師的二十八字方針:「冷靜觀察、守住陣地、沉着應付、韜光養晦、善於守拙、絕不當頭、有所作為」。

何文俊

交通銀行香港分行環球金融市場部經濟及策略師,香港財資市場公會專業會員,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榮譽學士及碩士,專攻政治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