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日漸惡劣的經營環境,以小型證券行為主的C組經紀不少已捱不住虧損而告結業,未來亦難免趨向萎縮,港府現時的態度傾向於任其自生自滅,但金融業是本港的經濟支柱,養活數以萬計從業員,大中小型證券行照顧不同客源,政府有責任需要平衡各階層利益,行業才可健康發展。
不但小型證券行生意被大行所蠶食,本地散戶的市佔率亦讓路給機構投資者,現時可能僅三七之比,日均整體成交額也降至五百億元左右,其中部分更是窩輪及牛熊證莊家在左手交右手,C組經紀市佔率已降至一成以下,選擇結業可說是無可奈何的結果。
散戶在金融海嘯受創傷蟹貨積壓,元氣有段時間均不能恢復,但證券業的生態亦有很大轉變,一些證券行採割喉式減價策略,每宗交易佣金降至五元以下,有銀行提供五年免佣優惠,小型證券行根本無從競爭。此外,網上交易已佔整體成交逾半,過往經紀提供的詢價及資訊服務已由互聯網所取代。
說小型證券行是夕陽行業並不為過,有五百家證券行爭奪萎縮中的客源,自不免出現弱肉強食的情況。業界主張恢復最低佣金制方式來自救,其次是徵收窩輪和牛熊證印花稅以吸引投資者重回正股,後者由於成交已由高峰時之佔總成交四成大幅減少,所以關注度亦下降。至於最低佣金重回舊路的機會更是相當渺茫,對投資者也不公平。
本港證券業經營環境艱難,不過,港交所的數項改革令小型證券行的經營成本更雪上加霜,最值得商榷的是延長交易時間,下季更擬推出期指夜市。港交所現似着眼利潤為主的上市公司多於一家監管機構,一直不肯減收報價資訊費和其他有關交易徵費,且部署在一五年把交易系統升級,進一步加重業界負擔,似為高頻交易開路,港交所有偏袒外資大行之嫌。
依靠佣金收入的經紀早已成為自僱人士,現時部分經紀連最低工資也收不到,為了餬口只好自己炒賣賺取佣金,所冒之風險當然極大,在金融業興旺的香港實屬諷刺;相反港人被迫參與的強積金每年要奉獻約百分之二作管理費,社會上的怨氣於焉加深,政府不能坐視不理。
政府現宜從減低小型證券行經營成本方面幫幫手,如減收報價資訊費;證券行倒閉的每戶十五萬元賠償基金已多年未有調整,現時銀行既可有五十萬元的存款保障,此賠償基金也可適量上調,使客戶增強對小型證券行的信心。政府、港交所勿再對業界的申訴置若罔聞,需認真討論研究救亡的可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