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在上周五宣布新的管理措施,將物業的額外印花稅(SSD)提高至三年,並開徵新的買家印花稅(BSD),對所有非香港永久性居民或公司買入住宅物業,徵收15%的劃一稅率。對於港府新的措施,市場人士有很多不同的意見,若我們要分析是否用對了藥,就要首先去想一想,到底香港樓市出現甚麼問題。
目前的香港樓市,到底有甚麼問題?大部分人最直接的答案就是「香港的樓價很貴」,但其實只答對了一半;香港的樓價的確很貴,但世界上也有其他很貴的東西,例如有些名牌手袋也很貴,但只要購買者買得起及不覺得貴,那就沒有問題了。
所以香港樓市的問題應是「大部分香港人,都買唔起香港樓」。香港有三百多萬的打工仔,每月薪金中位數只有12,000元,超過七成以上打工仔月入低於20,000元,很多工作八至十年的「八十後」,捱十年後每月的收入也只有一萬多;目前新界上車盤也需要三百多萬,單靠每月萬多元的收入根本是買不起的,痛苦指數當然爆燈。
搞清楚問題之後,就可以對症下藥:由於病因是「七成多港人靠薪金買唔起樓」,所以政策的重點,就要提供較低價的供應,而不是壓低需求。為政者應該運用資源,提供一個傾斜的平台,讓沒能力的人有屋住,為能力不足的人提供較低價供應,支付得起的人就用市價去買,投資需求就要付出高價。
這方面新加坡政府就做得非常好,以前港英政府也明白這個大道理,但今天香港政府卻用錯了藥,不去提供較低價格的供應,反而在壓低需求。
可能你會反駁:如果政府大力壓低需求,樓價自然就會下跌,那不是窮人也可以買得起樓嗎?
對不起,從各地的經驗來看,這方法是行不通的;政府壓低需求會把樓市變成「死市」,但卻未必會出現跌市。
內地自從二○一○年四月開始,實行了兩年半的限購令,把樓市的需求大力壓低,結果全國樓市變得死寂,發展商也痛苦得很,但樓價卻沒有怎樣下跌過!再看一看香港政府在兩年前推出額外印花稅,除了剛推出時驚過一陣子之外,樓價亦是不跌反升,反而成交卻大幅下降,因為SSD會同時減低樓宇的供應,令賣家的數量更少。
現在把物業的額外印花稅提高至三年,香港平均每年有十萬個成交,那麼三十多萬個二手樓的供應,大部分都會在市場上消失,令二手賣家的叫價變得更加硬。
中國人在過去數千年累積了「有土斯有財」的觀念,特別是在其他投資工具不多的情況下,買樓就是最好的投資。
政府要打壓內地人來港買樓的需求,除非經濟衰退得令人們沒錢買樓,否則單靠政策是很難成功壓抑需求;而政府要對症下藥,亦不應打壓這方面的需求,而是要着手於增加低價樓的供應。
林一鳴
中信証券國際執行董事和企業及高資產值客戶銷售及業務發展主管,上海交通大學博士後、香港中文大學財務系哲學博士,曾獲選為「上海市1985年至2005年最優秀博士後」之一。被譽為「新波浪大師」的他,曾多次利用波浪理論準確預測股市走勢,更曾獲南韓政府、國際金融機構及美國最大之按揭證券顧問公司邀任研究顧問。他過去撰寫逾30本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