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通脹救經濟白費心機

現任聯儲局主席伯南克,曾是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教授,是研究美國上世紀三十年代「大蕭條」的專家,當時美國經歷超過四十個月的經濟低潮期。根據伯南克的研究,「大蕭條」的嚴重影響,和當時聯儲局沒有採取適當的寬鬆貨幣政策有關。所以當美國於二○○七年爆發次按風暴,量化寬鬆政策便在經濟學界的預期中。

聯儲局於二○○八年十一月推出第一輪量化寬鬆(QE1),規模一萬七千億美元。雖然有效防止美國金融業出現系統性崩潰,但經濟卻毫無起色。於二○一○年十一月,推出第二輪量寬(QE2),規模達六千億美元。然而,在二○一二年九月,聯儲局仍需推出每月四百億美元的第三輪量寬(QE3),並維持至失業率顯著回落為止。

預期通脹效用被中和

聯儲局於QE3主要購入按揭抵押債券,可能有利物業市場復甦。然而,環球央行在過去幾年推出大規模寬鬆貨幣政策,很可能增加通脹壓力。通脹對經濟有影響嗎?回答這問題之前,先要將通脹分成兩類:預期之內及預期之外的通脹。

預期通脹是市場因應經濟狀況、央行政策等因素,對通脹的估計,並會因應經濟環境變化、新資訊等而不斷調整,非一成不變。預期通脹會影響不同產品或服務的名義價格,例如勞資雙方商討新合約條款時,會因應預期通脹來洽商名義工資;租賃雙方商討新合約時,預期通脹會反映在名義租金之中。經濟學者一致認為,預期通脹會影響上述的名義變量;長期而言,預期通脹率更會反映在所有名義變量的變幅中。

既然預期通脹會改變名義變量,後者的變化會否影響實體經濟呢?多數經濟學家都相信,假如資訊流通暢順,而所有價格都可以自由調節的話,預期通脹多會改變名義變量,不會有顯著的實質影響,這稱為貨幣中性(Neutrality of Money),是經濟學其中一個重要見解。可是,價格調節需時,短期內宏觀經濟對預期通脹的反應,未必會如貨幣中性論所預料。

非預期通脹後患無窮

與預期通脹相對的另一類通脹,就是出乎意料、非預期的通脹。由於不少價格的名義價值,例如上述的工資、租金和利率,會受合約或其他限制,不能跟隨外在環境變化而調節。根據定義,非預期通脹既在意料之外,自然不會反映在名義價值上,但價格的實質價值會因此而改變。

以工資為例,假設合約規定,名義工資為月薪8,000元,實質價值則視乎物價水平而定。非預期通脹令物價上升,薪金的名義價值雖然不變,實質價值則下跌。價格的實質價值變化會影響實體經濟運作,例如對企業而言,非預期通脹令實質勞動成本下跌,企業因此願意增加生產。理論上,非預期通脹可以刺激經濟,令到總產值上升,失業率下跌。

那麼央行是否可用貨幣政策,製造一些非預期通脹來刺激經濟呢?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obert Lucas認為不可:當央行經常以不可預期的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市場會心中有數,將這種行為納入預期之內,計算出較高的預期通脹率,於是不可預期因素變成可以預期,對實體經濟的刺激作用日趨減少。

央行政策公信力受損

不少經濟學者贊同Lucas的分析,認為央行應確立打擊通脹的政策目標,讓市場明白其決心和政策可信性,以形成穩定的通脹預期。如果經常使用不可預期的貨幣政策刺激經濟,不但刺激不了經濟,更會助長通脹預期、削弱央行對通脹的控制能力。

有論者認為QE3會創造通脹預期,令投資者將資金重投資產市場,當資產檟格上升,再通過財富效應,或可刺激經濟。然而,預期通脹對經濟的短期刺激作用可能有限,長期對中央銀行的政策可信性卻有着負面影響。

馮嘉耀

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企業經濟教授、中大航空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並曾任中文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商業經濟)及中大商學院企業經濟學碩士課程主任。研究範圍包括國際經濟、中國經濟、香港經濟及航空經濟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