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 Views:地方財困 中央埋單

中國經濟在上半年持續放緩的趨勢,到第三季依然未有改善。投資、消費和出口三大環節全面放緩,中央一連串減息及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的措施,似乎未能扭轉劣勢。宏觀經濟的下行壓力已蔓延至全國各個省市,地方政府為了抵禦經濟下滑,紛紛推出千億級投資項目,藉以刺激經濟。

地方政府的舉措實在不難理解,今年上半年,經濟最發達的省市,包括廣東、浙江、北京和上海等,因企業盈利倒退,令地方財政收入增幅由去年同期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大幅下降至百分之十以內。除了稅收減少帶來的財政壓力,地方政府的另一主要財政收入——「土地出讓金」的直接收益亦極速下降。

土地收益大縮水

自中央於二○一一年大力調控房地產市場,地方政府透過出讓土地的收益已大不如前。二○一二年上半年全國三百個城市的土地出讓金總額,與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下滑百分之三十八。在稅收和土地收益同時下調的重壓下,地方政府為了保持地方發展的「良好政績」,只好透過發債及向銀行借貸的形式籌集資金,保證地方政府有足夠財力,支援地方投資及基礎建設。

筆者已多次提出,地方政府債務至今已超過十萬億元人民幣,而大部分的還債高峰期將在今明兩年出現,所需還款額達三萬億元人民幣,假若這批地方「政績工程」真的未能如期還款,首當其衝的便是各省市的地方及國有商業銀行,壞帳率必然上升;長遠而言,銀行根本沒有能力,向地方政府及其有關的地方融資平台擴大貸款額,到時地方政府面對的財困將更難解決。

更甚的是,地方政府又再度收取各式各樣的費用,例如堤圍防護費、殘疾人就業保障金、綜合服務費等等,種類層出不窮,雖然大部分地方政府聲稱,各式各樣的費用是根據中央有關條款訂立的,但到具體執行時卻與規定大相逕庭。

濫收費嚇窒外商

濫收費之風再起,不但破壞了中央自二○○三年開始稅費改革的努力,更窒礙了外商到內地的投資意欲,內地近年的生產成本已不斷攀升,假若各種收費再度調高,只會嚇怕外商,最終受害的是地方經濟。

要解決地方政府財政問題,靠地方政府舉債及增收各種費用,只會令地方政府債台高築,最終也要中央透過財政支付及國有商業銀行撥備等方法解決財政及債務問題,而增收費只會令投資環境變得更惡劣,絕對不是明智之舉。要根治當前地方財政問題,除中央撥出財政補貼外,更要配合適度寬鬆的貨幣及財政政策,刺激經濟,令企業增收,居民消費提速,地方稅收及財政壓力才可逐步紓緩。

鄺志良

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包括中國經濟政策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