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廈畀人住 先拆牆鬆綁

新一屆特區政府上場後,針對房屋荒問題,最近推出「容許工廈改建為住宅」的政策,期望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增加出租住房供應,紓解弱勢社群的居住難題。

筆者歡迎政府這項舉措,如果特區政府任由房屋長期供不應求,一眾「無殼蝸牛」將繼續受苦。現時政府鼓勵「工廈改住宅」,一來可以為活化工廈提供多一個出路;二來市場多了一批租住單位供應,對平抑租金必然產生作用;三來是此舉不需政府動用「公共資源」,可說一舉三得。

也許有人會問:「這項政策,會不會又是只益了工廈業主賺取豐厚回報?」筆者作為工廈業主之一,可列出一些情況供大家參詳:首先,工廈改住宅,除了要聘請專業人士重新畫則和規劃之外,亦必須等待所有租戶約滿遷出後,才能動工改建,施工期估計最少也要一年以上,這段期間業主完全沒有租金收入。

耗資改建以億元計

其次,改建工程成本不輕,以平均每平方呎2,000元計算,10萬平方呎便要耗資2億元改建,50萬平方呎便要10億元,這筆投資,對工廈業主來說並非小數目。

第三,特區政府鼓勵改建的是「過渡性質小型住房」,租戶對象是草根階層,租金釐定上不得不考慮租戶的負擔能力,收租年期亦未知有多長。

關於回報率問題,當中牽涉到很多環環相扣的因素,並非業主可以即時掌握到,需要等待政府的政策進一步細化,有了具體指引,才有數得計。但可以先肯定的是,投資成本不輕,有多少回報,則尚屬未知之數。

應准改外牆添窗口

還有,改建工廈最大的掣肘,就是當局仍規定整幢大廈只許內籠改動,外形結構不能拆改,即是要保留整幢大廈的外觀,不可加高,不可收窄或擴闊。這對改建住宅會造成很大難度,尤其是工廈窗口位,住宅基本上每戶都需要窗口,在改動設計方面已是一道難題。若然當局不在這方面「鬆綁」,將來改建住宅的工廈,可能有一些樓面面積因無法設窗而被浪費掉。

因此,特區政府想政策有效落實,筆者建議把「不能改動工廈外牆結構」的限制撤銷,或修改為「容許業主拆卸和改動部分外牆,並在不增加大廈現成總面積和不影響建築結構安全下,可以進行一些大廈加高或改動」。

例如容許把其中一邊外牆拆除、內移,或容許在工廈中間「開天井」,而「內移」或「開天井」所損失的樓面面積,可以用加高大廈(增加層數)的方法來補回,這樣便能增加不少窗口位,大大提高工廈改建住宅的實用率,加強政策推行的「誘因」,希望政府認真考慮。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