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可以改變世界、推動經濟發展,相信小學生都曉講。不過,如果只是單一件資訊科技產品推出市場,便能促進一個全球大國的增長,即時阻止經濟放緩,威力這麼大,未免令很多人出乎意料。蘋果公司千呼萬喚的新智能手機即是人人口中所講的iPhone 5,看來有這個本事。其實玄機並不深奧,正是刺激消費帶動經濟增長,真的如此簡單!
在iPhone 5推出前夕,摩根大通的經濟師出了份報告,標題為一部小小的電話能影響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嗎?他估計iPhone 5於今年第四季可在美國賣出八百萬部,假設每部售價為六百美元,扣除二百美元的進口零件成本後,可為GDP貢獻四百美元,總共是三十二億美元,以年率計將令第四季美國經濟多增長百分之零點三三,甚至更多,唔講得笑!
這講法絕無花假,但條數怎計?先要看以「支出法」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公式是「GDP=消費+投資+政府支出+淨出口」。當消費開支大增,GDP便跟着水漲船高。如果真的像摩根大通所估計,美國消費者在下一季將買入八百萬部iPhone 5,巨大的消費開支的確能帶動經濟增長。不妨順勢添個新噱頭,就是「買iPone 5救美國經濟」,激起愛國心令銷情更旺。
從這個角度看,iPhone 5在香港熱賣,帶動零售消費增長,對本港第四季經濟亦肯定有幫助。其實並非只得iPone 5有這威力,三星的一系列智能手機同樣在美國熱賣,亦肯定對當地GDP有貢獻,只是沒有分析員拿來做話題而已。中國官員近年不斷說,要降低對投資及出口的依賴,要全力擴大內需促進消費,作為帶動經濟增長的火車頭,道理如出一轍。
如果新手機好賣,蘋果公司肯定豬籠入水賺到笑,但賺大錢與帶動經濟增長完全是兩回事。坊間估計一部iPhone 5的毛利率可達六成,每部可賺近四百美元,蘋果公司的毛利將是數以十億美元計。不過,若然這筆巨款像蘋果公司坐擁的千億美元現金一樣被閒置,不拿來投資,不用來向股東派息,就算賺得再多也是「死錢」,對美國GDP的貢獻有限。
當然,並非每個人對買iPhone 5救美國經濟都樂觀。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批評這不過是傳統的「破窗理論」,消費者扔掉舊機換新機實屬浪費,不如花錢投資基建更有益;亦有分析員擔心,消費者花錢買了新手機之後,便會相應減少其他消費,結果只是打個和。不過,單一件資訊科技產品對經濟有這麼大影響力,反映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是經濟發展的命脈,美國仍是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