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大市或個別股份異動,精明的股民都會感覺到事有蹺蹊,不排除有人造市,但監管機構對這些異象多數有心無力,有時的確查出涉嫌造市的人,可惜多屬小蒼蠅,捉造市大鱷則絕無僅有。因此,市場傳出美國監管機構與交易商Swift Trade及創辦人Peter Beck,就轟動一時的懷疑造市事件達成和解,便十分矚目,從中亦可看到監管機構是否決心打大鱷。
這位「大炒家」的發迹史絕對稱得上傳奇,從匈牙利輾轉移居加拿大,做過廚師及地產經紀,又開過電訊公司,後來發現在互聯網炒即日鮮有利可圖,於是做起電子交易商,架設分布全球的網絡。可是樹大招風,他的活動早就惹起多國監管機構關注,去年便因為造市指控,被英國罰款八百萬英鎊,上個月則以四十萬美元與加拿大監管機構講和,真是指控如山。
監管機構提出的造市指控,涉及的手法並不高深,普羅散戶也懂得。其中一項是涉嫌自設買賣盤製造虛假供求,類似「搭棚」,引其他投資者入市接貨。這些伎倆不難被識破,難就難在發出指令的「交易員」身處海外,屬離岸交易,要追本溯源非易事。英國金融服務局不久前裝設了新監管系統,揚言絕不放過源自英國以外的違規交易,自然要找大鱷祭旗。
Beck的交易網絡在高峰時期據悉有幾千名「交易員」,分布在東歐、南美及中國等地,有專用電子網絡、甚至有自家經紀商,實行一條龍,一年的交易股數逾二百億股,是納斯達克市場十大參與者之一,常有證交所高層親自拜會。不過,由於交易指令均集中再連接證交所,令監管機構有路可捉,認定各地的「交易員」有合謀造市影響股價之嫌。
現時以電子渠道進行離岸交易造市,早已成為趨勢。據悉,Beck的一些前「交易員」,更加自立門戶照辦煮碗。既然人所共知,為何一些監管機構好像視若無睹?在離岸造市的人,就是看準很多監管機構無心追查這類海外交易,又或一見到源自海外便以無權管轄為由舉手投降,還有就是睇死監管機構不想花錢添置系統進行科技競賽。
國際大鱷近年紛紛在香港插旗,港股市況變得極其飄忽,經常出現異動,搞到散戶無啖好食,很難令人相信背後完全沒有人造市。其實,港股算是較容易監察,因為港交所是獨市,又沒有獨立黑池,不像歐美有多家證交所及黑池同時進行買賣,要花很多時間對數才能查清有否造市。Swift事件所揭示的相信只是冰山一角,面對造市無遠弗屆,香港證監會有能力和決心打這場監管超限戰保障散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