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交易加時 未見功先報怨

港股將於下星期展開第二階段加時,對於午飯時間減少至一小時,小型經紀採取激烈抗爭,但人微言輕,加時已成定局。延長交易無助交投已毋庸爭議,好處是可完全覆蓋內地股市的交易時段,惟將令證券從業員「無啖好食」,只好讓肚皮屈就。

首階段加時實施了一年,新政遭逢跌市苦不堪言,延長交易時間只增加了「悶場」,成交依然集中在開市和收市時段。加時甚至出現反效果,因為投資者是基於「波動」而興起買賣意欲,在港股休息時,A股若出現大幅波動,股民會作出相應的買賣,有高有低造就「套利」機會,兩地同步後抹去了這一重大誘因,成交難免不升反跌。

港股下星期延長交易區區半小時,目的是與內地股市進一步銜接,若以港交所高層決策思維,是交易時間愈長愈好,未來仍有很大加時空間,例如將開市時間提早,使之與日韓台比併,將收市時間延長以期與歐洲股市冬令時間銜接,遲早港股也會學新加坡「朝九晚五」兼「午中無休」,但此舉形同惡性競爭,並沒有最後贏家。

毫無疑問,許多主要股市甚至沒有午休時間,但設有午休的則至少有一個半小時(例如亞洲區內的中國大陸、日本、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尼等),吃飯時間多少才夠沒有一個標準,香港的私人企業亦僅提供一個小時,扣除等升降機、等位的時間在內,絕對是要考驗香港人的效率和消化能力。

經紀的立場是,吃飯時間不只是吃飯那般簡單,亦包括交際、傾生意、互通消息等。三月同時是業績公布高峰期,港交所規定上市公司要在十二時至十二時半「上網」,除要消化食物之外,消化一份業績報告可能亦要半小時,而有相關科學研究顯示,在餓肚子情況下,會很容易做出冒險的投資決定。中午吃不吃好飯,看來不是小問題。

去年底港股成交量跌至新低之後,今年出現生機,但C組小型證券行的市佔率仍不足一成,外資大行倚重程式買賣兼人才鼎盛,毋須理會吃飯的問題。不過,細行經營環境困難的癥結,主要是個別證券行採取割喉戰,延長交易時間,只是加速了汰弱留強的過程。至於「期指夜市」的構思,可斷言會惹來更大爭議,小型證券行難免成為犧牲者。

同是新官新政,中證監主要從開拓入手,如開拓企業債券、跨境ETF、QFII等,以及對新股和大股東增持作制度性改革。港交所則以營業加時作「撒手鐧」,顯得黔驢技窮,且未見利先見害。香港一直欲與內地股市融通,但多年來成功的產品寥寥可數,人民幣計價股票和RQFII等表現強差人意,產品推陳出新,但不合市場胃口也徒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