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看見這樣的標題,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難以理解。
筆者所指的加薪俸稅,並非針對一般打工仔,而是指在目前最高的稅階以上,即17%的邊際稅率以上,可多加19%和21%的稅階,讓超高收入一族多交一點稅。筆者更加呼籲新一任特區政府認真考慮取消那難以理喻的、15%的所謂標準稅率。
標準稅率是富人免交累進稅的保護傘,但他們明顯不需要這樣的保護傘。既然賺取到十分豐厚的收入是他們能力之內,而且往往也是整體社會的發展和很多其他人的努力所造就的,付多一點稅毫不過分。即使引入21%的最高邊際稅率,本港仍堪稱低稅,不會違反基本法。
本港是一個奉行市場經濟的地區。市場經濟的長處在於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市場經濟的短處則在於收入分配的不公。市場經濟愈見自由,收入再分配就愈加重要。筆者樂見特區政府思考全盤的再分配政策。
收入再分配不是一些保守派人士所想的,奪取成功的和高產值人士所得,再轉移到低產值甚至不事生產的人士去。市場經濟不一定獎賞創富者。有人營營役役艱苦經營,卻主要為舖位的業主創富。舖位高昂租金其實源自很多收入微薄的人所創。要是沒有他們的付出,舖位又如何賺取到高昂的租金呢?
我們推行再分配政策,當然也要顧及對工作和儲蓄會不會產生負面的影響。譬如有建議向低資產的老人家每月派3,000元,就可能會間接鼓勵在職人士加大消費不留積蓄;退休人士亦可能會拿強積金去勁博一鋪,勁賺固然好,蝕清也有月入3,000元打底。
建議不問條件推行全面的「負入息稅」,就可能會鼓勵有工作能力的人不去做工。
筆者寧加個人入息稅而又倡議降低利得稅,同樣是考慮稅制對行為和誘因的影響。降低利得稅的確會進一步提高在香港投資的吸引力,增加香港的就業機會和工資。
特首指未能在任內降低利得稅乃因要應對經濟不景的局面,實屬無可奈何的憾事,其實這不是一個好的理由。經濟不景雖然會減少政府收入,但我們既然擁有巨大的財政儲備,而經濟如眾所周知具有周期性,即使減稅會一時間推高赤字,只要減稅幅度不是太大財政盈餘仍會重來。
坊間認為為免雙重徵稅,企業既已繳利得稅股息就不能再徵稅。但是如果我們為了鼓勵投資降低利得稅率,大大低於個人入息稅的最高邊際稅率,我們就有理由向大額的股息徵稅。股息收入可設十萬元的免稅額,其後的股息的一半可視為可課稅的個人收入,依薪俸稅的稅階和稅率徵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