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公布明年首季(亦即現財政年度最後一季)土地供應情況,推出的五幅住宅地及一幅商業地全部以招標形式出售,五幅住宅地當中,四幅屬低密度住宅地,合共提供四百三十個住宅單位。下季度住宅新供應大減,主要原因是至今年十一月止,港府已完成本財政年度供應二萬個住宅單位的目標。
這個提前達標的成績,不僅無法令人產生官員「能幹」和「高效率」的印象,反而予人雙重驚嚇的感覺。首先是下季推出的土地,只提供四百三十個住宅單位,數字之低,令人愕然,說是聊勝於無,也不為過。其次是港府突然向外界披露,原來今年三月開始的現財政年度,在短短八個月時間,已經不知不覺地完成全年新增住宅供應目標,累積總數達二萬個,以八個月攤分,每個月平均新增數量約二千五百個。
根據港府官員的說法,包括十二月在內的三個季度,港府透過主動推售地皮,合共售出二十二幅住宅地,提供七千四百個單位,而西鐵沿線的兩個項目合共三幅地皮,可提供六千六百個單位,合共一萬四千個單位。連同市建局及房協,合共提供的住宅單位數目超過兩萬個。
翻查港府去年公布的二○一一至一二年度私人住宅單位土地供應,港府供申請售賣和招標出售的住宅地,估計合共提供一萬六千個單位,現在連同明年首季的四百多個單位,總數不足八千個,實際相差超過一半。至於土地契約修訂或換地項目,以及毋須修改契約或換地的私人重建項目,根據以往五年的平均數,估計可供應四千六百個單位,現在實際則高出平均數約一千四百個單位。
港府如果一如所說,可以向市場提供所承諾的住宅單位數量,當然是好事。不過這個過程應該循序漸進,而不忽多忽少,且應該保持高度的透明度,讓市場上所有參與者均可知道樓市未來實際供應量,知所盤算。當大家一直都在擔心港府今年住宅供應可能未達標,原來暗地裏完全是另一回事,正好反映港府在發放樓市供應資訊上仍有待改善。
最簡單的莫如私人項目重建,港府除了在年初提供以往數字供參考外,其後在公布住宅單位供應變化時,都對這個環節的供應數目絕口不提,令人無法掌握。當然,私人項目重建的主動權不在政府,基本上無法做到準確預測,但重建項目獲批後,涉及多少個單位,資料應該全在港府手中,毋須神神秘秘。就像每月公布推售土地和招標項目一樣,公布天下,有何困難?港府既然想建立一個平穩而且具高度透明度的房地產市場,必須改弦易轍,舊的一套必須扔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