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供應勇猛 提防矯枉過正

港府第四季主動推七幅土地招標,當中五幅為住宅地,共可提供一千七百餘伙,連同早前計劃推出的西鐵荃灣城畔及灣畔地塊,將提供三千多伙,合共可湊夠五千個住宅單位。如果說政策既定了目標,政府有責任努力不落空,前鬆後緊臨尾一窩蜂,難免失卻有序,擾亂了市場預期,對樓市未必是好事。其實,以歷史經驗看,過往的供地,又何嘗做到合理有序。

調整樓市近期添了政策目標色彩,因為此前決策失算造成供應的斷層,已造成民眾及中央強烈的向政府問責氣氛,近期推地猛然升溫的「積極性」,可謂糾偏的補救。然而,供地的狂轟濫炸下,樓價尚未顯著回調,反而租金發力追趕,「置業難」又添了「租住難」,問責性的糾正未見正面成果。

提此一筆,是市場質疑政府由行政意願驅使,供應土地暗存交差動機,而非經過科學合理的計算推論。事實上,由拍賣到招標出售,方式悄然轉變,已凸顯供地由買方主動到賣方主動的轉化。發展商由「餓地」到「飽滯」,從近期拍地反應可以看出來,當前再沒高價搶地那回事,只有合適的「心意價」,才能引起發展商的胃納。招標出售已形同協商出售,顯示政府開始向發展商「餵食」。

下一步的發展,要麼是放慢賣地,要麼是繼續推地。循前一種做法,政策的供應達標有變數;循後一種做法,則要當心供應過猛,出現矯枉過正。依政府動作推測其取向,政府是寧取後者而不取前者,因為供應達標是現政府的問責,何況每年推二萬伙住宅,是各方的共識,政府不能不嚴肅執行。基於這個推斷,就市場的擔心而言,防供應矯枉過正,重於防供應不足。

然而,市場往往因勢而變,人算之外還有「天算」,人算指政府的計劃及執行的拿捏,天算是指大環境的氣氛。對於天算,大環境的變數是歐債為主的債務危機,能否解決,從近期投資市場的表現,已明顯見到不同程度的較深調整。眾所周知,人心與市場互動,有財富效應這回事,因各投資市場疲軟,而導致置業意欲疲軟十分正常。

俗語謂「瘦田無人耕、耕開有人爭」,又謂「寧買當頭起,不買當頭跌」。這些思維無形中滲透市場意識,因此以往樓價愈升愈買、愈跌愈不買,幾乎是不變的規律,對大環境的變數帶出跌價的預期時,樓價就不是跌到某個位就可以照政策意願停下來。即使政府控制土地供應,也不可能控制樓價,意味着一旦供應矯枉過正,出現「不買當頭跌」效應,樓價周期性大跌成災,這種風險是存在的。對這個趨勢,政府要謹慎防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