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講場:共同交易平台說易行難

國際市場交易所之間的購併於近年雖然蔚然成風,但真正成功的例子其實仍付諸闕如,我所說的「成功」,並非單純指形式上的合併,而是真正達到合併行動所預期協同效應者,紐約交易所合併泛歐交易所(Euronext),納斯達克交易所合併北歐的OMX,兩者原本都預期可藉此構建一個共用的交易平台,除了方便跨國之間的投資買賣外,並有望降低運作成本。可惜以紐交所為例,數年下來,不但無法實現共用交易平台,各相關交易所例如巴黎交易所,仍只是各自單獨運作,營運成本也不見有所減低。同時,由於雙方花了大量時間及精力,研究統一運作的模式,無法定案,致無暇應付與日俱增來自「黑池」與「快閃」等交易平台之挑戰,致市佔率由八成多銳降至僅得兩成多,股價因而輾轉低沉,令帳面損失不菲。

紐交所的情況不消提之外,就算納市與OMX合併之後的情況也好不了多少,其他如倫交所與意大利交易所的合併,情況也是一樣。

交易細節不易解決

在全球金融市場一體化的口號之下,國際交易所之間合併,構建共同交易平台,被某部分金融業人士美化成實現「一體化」的必然步驟,但這個構思僅部分人士的一廂情願。看看上列情況,便可知道要付諸實行,可不是那麼簡單。不要說是政治、經營文化上的屏障或差異不易獲得協調,就算是交易上的貨幣單位、結算、交收程序,以至市場規管等方面的問題,都不易獲得解決。

說得具體一點,兩個不同貨幣地域的交易所合併,要選用哪一方的貨幣作為交易單位,便已很難協調,就算兩種貨幣可以共存,但如何解決交收及結算的問題,也令人費煞思量。即使上述兩個問題最終可以獲得解決,但各自雙方地域包括企業在內的市場規管,由哪一方來負責?是否兩地的規管單位也來個大合併,共同監管?如果真能這樣,則我們距離大同世界便不遠了,可惜「大同世界」這個理想,從來都只能夠止於夢想而已。

紐交所與德交所這次合併倘若能成功,最終結果其實是日後佔新公司60%股份的德交所吞併了紐交所,這對於一直自視甚高,認為永遠是執全球金融市場牛耳的美國人,尤其是美國的政客來說,會是有甚麼滋味?不妨聽聽高盛的一位前聯席主席的一番說話,便不難感覺得到,那位老先生說:「紐交所是美式資本主義的一個重要象徵,也是紐約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的代表性符號,紐交所被收購是對紐約的侮辱,甚至是對整個美國的侮辱。」所謂「一葉知秋」,紐交所與德交所合併,莫說付諸實踐上有重重的協調與技術性的困難,就是在政治的考量之下,肯定也會是荊棘滿途。

事實上,交易所本身的運作,都關係相關國家或地區本身的金融市場活動,並與當地經濟與金融系統息息相關,因此是當地金融安全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又哪可以輕易由外國的機構來控制,因此類似形式的購併活動,最低限度不易得到被收購一方的所在國家的國民支持,這次紐交所變相被德交所吞併,美國代表民意的政客,又哪會輕易讓其過關,因此合併成敗是未知之數。(作者為持牌註冊人士,本文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作者所屬任何機構之立場)

僑豐金融集團行政總裁 許照中

跨媒體地產網新居入伙 幾萬個精選樓盤 歡迎睇樓!

Money18新功能「18好路數」為你預測心水股票升跌機會率